理论学习——《表现与存在论——语文学视界》
--
发布时间:2017-04-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志清

        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潘新和老师的《表现与存在论——语文学视界》的第四章《语文学观念批评论》的内容。

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语文教育观念之世纪反思
语文教育观从理论三分法: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操作理论,将语文教学观分为:语文教育哲学观、语文教学应用观、语文教学操作观。
(一)语文教学哲学观
这属于语文课程本体论层面,影响着语文教学应用、操控层面的思维,因此至关重要。重点列举四种语文教学哲学观。                      
1、语文应付生活观
对于这种语文观念,人们不禁要问:人只是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被动地应付生活吗?而不是指向“精神生活”吗?那岂不是混同于动物吗?人活着固然需要吃饭,但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这道理谁都懂,但是语文界却懵懂了一个世纪。语文应付生活观,丢失的是对人内在的生命、精神、思想的需求关注,丢失的是人文关怀、诗意关怀。
2、工具观
在应付语文观下,语文自然便是谋生应世的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沿袭。不可否认语文有工具性,将语文多元属性归结于单一属性,并且是不得要领的工具属性,显然是片面肤浅的。再者,如哲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也具有工具性,因此这种语文观念是不恰当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给残破不堪的“工具性”打上了时髦的补丁:人文性。但是,人文性同样经不起推敲,人文性是人文学科的共性,如:哲学、伦理、政治等。因此在语文课程定性的过程中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唯有“言语性“才是语文课程独有特性。
4、实践性观
   在2011新课标中也将语文课程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表面没有错,但是这却是排斥知识教育的。如果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那还要辛辛苦苦研究语文知识,阅读与写作规律教学做什么?学生读写就可以了,那要如何构建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潜在的掌握正确、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即“暗合于法则”。
   其他的语文教学哲学观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语文教学应用观
   这属于学科教学论层面,是教学范式,较为直接的影响教学实践运作,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法中。重点列举三种语文教学应用观。
1、重阅读轻写作观
这主要源于叶圣陶先生致力于将语文教育从写作本位扭向阅读本位。在1940年他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在1962年他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本位论有合理部分,但是在语文教育中阅读不是目的,不是“为读而读”,言语表现、彰显人的精神存在才是目的。阅读只为理解理解、吸收、占有,而不能转化为表现、创造和存在,最终只会断送人的言语和精神生命。
2、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观
在这种理念下,写作只是阅读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并且以读来建构的课程体系无法兼容写的动态行为系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学生只是停留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不能转化为写作素养,这种阅读教学也是低效、无效的。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指向阅读言语表现、写作产能的贡献。只有在表现、写作本位下的阅读才可以有效、高效。
3、写作技能观
与工具论相匹配的是语文技能、训练论。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是一项技能,和游泳、打乒乓的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更为复杂。再如钱梦龙的“训练为主线”观,2011课标中“运用常见的表达方法,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这些理论眼中只有技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写作的综合素养,如人的言语诚意、信念、体验等。
其他的语文教学应用观就不一一说明了。
(三)语文教学操作观
这属于学科实践论层面,体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的认知,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部分。
教学内容观
重点列举三种语文教学内容观。
1、三维教学内容观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使得教学内容概念化、模式化、雷同化。同时,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能分割得一清二楚,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也各有侧重。并且,这三维目标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化要求,不具有个性化目标。因此,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应当指向语言表现与存在,指向写作、指向人的言语表现素养的构建,言语生命意识、动力的培育。
2、教材教学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教学离不开教材。这就涉及到“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但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受到编写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制约,教材不完备、完美。因此教师要有“超教材”的教学观。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或替换教材内容。
3、议论文“三要素”观
议论文教学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教学中,只要认为认为符合三要素就是合格的议论文。教学时以论证为中心,但是,议论文的教学本应以论点为中心。不考虑议论文的写作价值:什么样的论点才可取?说理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样的的议论文教学培养的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势必贻害无穷。
教学方法观
重点列举三种语文教学方法观。
1、教学预设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法预设是普遍的。有的经典课,有些名师一篇课文、一篇教案教了一辈子,其他教师争相效仿。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针对不同学情,教学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应当有预设。二、名师的教学时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教师要针对自己个性因材施教。
2、文本细读法
近年,文本细读法成了阅读教学的新宠。吕叔湘先生曾批评“放胖”行为: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二十八个字可以讲两个小时,一年级“天安门”三个字可以讲四节课。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读?读什么?不是每篇文章都要细讲、精彩处都要细讲。应当指向言语的表现与存在,否则就是文本乱细读。
3、合作对话观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合作对话的理念。但是合作对话的前提是对话双方的认知背景、学识素养向接近。在教学中容易造成师强生弱的状况,或者优生与差生的对话差生收获,优生陪读的情况,收效甚微。因此,教学中的合作对话可能只是表面上的繁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