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表现与存在论——语文学视界》(三)
--
发布时间:2017-04-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志清

 

      第三次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潘新和老师的《表现与存在论——语文学视界》的第四章《语文学观念批评论》前三小节的内容。
                 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轻孰重?
          ——兼谈走出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思维的迷津
在前两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技能优先、训练本位的认知根深蒂固。以训练为主线、语言训练、语感中心等错误观念长期在广大教师中广为流传,成为课改的一大障碍。广大教师忽视观念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基本理念”的澄清与更新。其原因是重技轻道、重文轻人的认知由来已有,造成教师集体无意识,而学校语文教育是“道”和“人”的教育,是知情意行的全面教育。如果将技能学习凌驾于一切之上,背离了言语生命的唤醒、顺应、熏陶与唤醒,本末倒置了。错误的语文观念导致“工具性”“ 人文性”“实践性”成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无疑是方向性、致命性的错误。而观念教育的优先将决定性地影响学生终生的发展与成长。
“我写故我在”,“人是写作的动物”。从根本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观、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科理论知识中,本体性、原理性知识——基本理念决定了学科的认知水平,语文理念的“本”固方能语文教学枝繁叶茂。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很难,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更难。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语文素养教育、言语生命教育等新观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才有望使语文教育行为走上正轨,使语文学科面貌焕然一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