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
--
发布时间:2017-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萍

 

2、春笋
设计意图: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场所,更应是学生生命涌动与发展的平台。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
第一是生活性。即从现实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生活之中。如这节课老师在引导学习《春笋》第二段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通过看竹笋,让学生实实在地感受什么是“浅褐色”,师生一起剥竹笋,体会“裹”的意思,再摸一摸,掐一掐,切身体验一下 “嫩生生”的含义。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师是在领着学生走向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种情智交融的氛围中,直观的形象呈示也将语言植入了学生的心中。
第二是生命性。这一点很重要,虽然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但是十分肤浅,有时对课本知识很难感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现场表演或现场比喻,使知识形象起来、生动活泼起来,动静搭配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当场进行表演,学生表演的动作从快到慢,从轻飘飘到用力,从无表情到做出用劲的样子,从这一系列表演动作的改变中,使学生明白冲破、掀翻需要用力向上顶。
第三是发展性。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化与拓展。这节语文课很注重朗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们的朗读习惯、获得语感的体验、感受文章的精彩。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不用教师多说,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唤醒了”、“冲破”、“掀翻”、“冒出来”等字词在文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学会4个偏旁部首。认识一个多音字“长”。通过看图、实物演示、表演等方法理解“裹”、“浅褐色”、“嫩生生”、“冲破”、“掀翻”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把《春笋》的课文读通顺了,还学会了几个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得怎么样?有信心的小朋友就大胆地举起小手。出示词语:
  春雷   唤醒   冲破   泥土   掀翻 
  冒出来   浅褐色   石块   裹着 
  娃娃  迎着  春风  生长 
  嫩生生  笑声  外衣
  2.开火车读。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问题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各小组讨论热烈,新课伊始就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精读第一段。
  出示第一段:
  1.春笋原本睡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那么是谁把它唤醒的呢?它又是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春雷公公的声音吧。[播放:雷声]让我们来当春雷,唤醒小春笋。(师生模仿)春雷爷爷会对小春笋说些什么?
  模仿雷声。
  3.展开想象:雷公公对小春笋说些什么?
  4.角色扮演:我们都是小春笋的好朋友,一起来唤醒小春笋。(模仿春风等声音叫小春笋)这一声春雷,还唤醒了谁呢?大自然中的精灵都醒来了,只有一个小春笋,睡得太熟了,只剩下它没醒,怎么办呢?
  5.发挥想象:瞧,小春笋终于醒来了,伸懒腰向四周看看,看到了什么呀?小春笋还看到了什么?
  6.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读好第一句话。
  7.它们从地里冒出来时劲儿可大了!哪些词可以看得出来呢?(冲破 掀翻)冒出来的春笋多吗?是一起冒出来的吗?哪个词语说明了这些?(一个一个)从“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出”等词语体会春笋的生命力顽强。这些春笋冒出地面时气势强大,生命力多顽强呀!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好吗?
  8.这一自然段把春笋在春雷公公的唤醒下冒出泥土的情景写得多生动呀!我们来试着把它背下来吧,好吗?
  看填空,练习背诵:
  一声(      ),(       )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
  (1)指名背诵,要带着感情。
  (2)现在,我们都来做小春笋,好不好?边背诵第一段,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调动了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小春笋冒出来了,它们长什么样儿,是怎样生长的呢?
  2.(出示实物)看,它是什么颜色的?谁来剥剥它的外衣?哎呀,这衣服穿得可真多,一层一层的,包得多紧啊,课文中用了那个词?(裹)学生体验剥笋,体会句中的“裹”
  3.请小朋友们看看周围这些高大的竹子,和它们相比,这些刚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春笋可真像……(娃娃)它们是多么娇嫩,多么可爱呀!书上说是怎样的娃娃呀?(嫩生生)
  4.读第一句,读出“嫩生生”的感觉
  5.小春笋冒出了地面,是怎样生长的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春笋的生长过程。
  6.小春笋长了几节?长长停下来了没有?向哪儿长?是啊,它们就是这样一节,……(边做手势)真是蓬勃向上,永不满足!读好句子: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7.它们怎么会长得这么好,这么有力呀?找出竹笋长得这么好的原因的句子。
  8.这么嫩生生的小春笋最后长成这么又高又壮的竹子,真不简单,说说此时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是啊,被春风吹一吹,很舒服,就向上——长一长,被阳光照一照,好暖和,就又向上长一长,在春雨里“咕嘟咕嘟”喝了个饱,就又向上长一长。春笋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9.连起来读好这一段,先自己试一试吧。
  10.指名比赛读,齐读。
  11.练习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把小春笋和其他的竹笋进行比较,体会“嫩生生”。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平。
  2.师用问题引背。
  3.学生试背,可自己创编动作,看谁最先背出来。
  4.小结背诵情况,请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首儿歌的?
  5.师表扬学生用手又用脑,不仅解决了自己发现的小问号,还背出了课文,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好自己的两个宝。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展示、问题提示、自编动作的形式,将单一、机械、重复的课文背诵变为有趣味的多样化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学多样化是成功深度学习的关键成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帮学生逐步积累学习方法,从小处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活动:(课后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2.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1)可以画,也可以写春笋蓬勃生长的画面
(2)去观察生活中的春笋、麦苗、小草等,丰富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阅读连环画故事不仅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拓宽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画、做等活动的开展,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了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将语文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教后反思:
  “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对学习的主题和学生的分析有深度,教学目标适合学生且有深度,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并能迁移应用,师生间的评价精准且有深度。深度学习倡导多辨思维,就是让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学生的思考要有独立性,答案要有差异性。这也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以往告知式、灌输式较为明显的区别。
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一年级学生阅读经验贫乏,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示范朗读,全方位地定位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如“冲破”、“掀翻”、“冒”展示气势与动态,被春雷“唤醒”了的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冒出地面—— “冲破”二字显现了春笋具有一往无前。不可阻遏的气势,厚厚的泥土绝难限制它前进的步伐,破土而出是它奋进的目标啊!“掀翻”二字显示了春笋多么巨大的威力,沉重的石块,在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春笋面前,逃不脱被彻底掀翻的命运,春笋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迎接那灿烂的春天!“冒”字更加形象逼真地展开了春笋往外透、向上升,毫不迟延,十分迅捷,这样一种如在目前的动态,使我们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一个一个”的反复运用,不只表明了春笋遍地,而且是造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热烈氛围,满纸生意盎然啊!将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帮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既促进了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师不仅要教课文内容,而且也要用课文来教语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