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理论学习2(陈惠芬)
--
发布时间:2017-04-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惠芬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事实上,儿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有着超乎成人的想象,……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总要发出无数个为什么的追问,表现出极大的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儿童是不成熟的,但不等于没有深度。深度不是将儿童引向深渊,而是儿童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决定着儿童的精神成长、人格完善、语文素养的提升等。深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命题已毋庸置疑。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一些错误的理解。深度不是知识的难度,不要将繁、难、杂的练习试题当作语文教学深度;深度不是思想的拔高,不要把成人的意义强加给儿童;深度不是教学中任意的拓展和延伸,无限制的叠加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学的深度也不同于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
      那么,深度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是儿童深度。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深度,其本质与核心直接指向于儿童。因此,儿童应该是这个的基本、重要的标尺。这种深度应该是一种儿童深度
      儿童深度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方面。儿童深度既指向现实,又指向未来,是适应并促进儿童发展的,其特质是儿童立场,即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教学中,教师应能够根据儿童的经验、需要、能力来确定具体目标。
    儿童深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的思维挑战性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客观现实。儿童深度应该表现在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其一,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课堂中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其二,学生具有审视的思维眼光,对文本、对权威、对教师敢于质疑,学习中能够听到孩子不一样的声音。其三,学生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思维,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否定与应答中生长智慧。
      2.积极的语言建构性
      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得意而不忘言,语言的建构性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追求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建立联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语言的建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3.适度的感悟深刻性
      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意义的一种个体性、自主性的理解。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每一篇课文看作生产性的文本,不要满足于单一解读与表层感悟,而应呼吁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对文本的意义重构。
       4.深切的情感迁移性
    “   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需要师生间感情与人格的接触。没有触及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同样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一定是浅薄的。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旁观的审视,也不是理性的分析,而应该是在再现的情境中的一次经历,一次体验,学生的情感应该与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伴随着阅读,与作品一起跌宕起伏。情感的迁移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一次悉心的交流、精神的相遇、灵魂的沟通。
    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应该用一种浅显的方式来表现,课堂上需要把深度适当的隐藏起来。清浅表现为学习路径的清晰,学习过程的简约,学习方式的浅静,学习中能够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
    儿童需要深度,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深度。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深度合适的呈现方式显得格外重要。深度拒绝深邃、生硬的呈现,应该以儿童的方式,即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有利于儿童创造和发展的方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