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结3
--
发布时间:2017-05-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兰芳

 

研究小结3打开“语用之灯”,照亮“教学之路”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然而我国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的错别字、语言不通的句子,混论不清的结构,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成功。原因为何,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尚停留在语形、语法和语义的教学上,而不是真正落脚在语用教学上。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也进行过一定的探索,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围绕“读、惑、析、仿、创”五个字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一个“读”字
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原因就在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味语言的运用。
二、解除一个“惑”字
作为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疑问。在教学中,笔者总是会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然后每个人都要提出课文中无法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讲课前进行汇总,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解决。比如在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老师,‘潭’跟‘湖’有什么区别呢?”笔者就告诉他:湖是指积水的大泊,潭是指深水坑,另外湖是指由河流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水域,潭应该是由于水流的直接冲击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两个字的使用范围。也有的同学说:“老师,恶龙真的能吞了太阳和月亮吗?,我不相信。”笔者告诉他,世上没有龙,太阳和月亮也不可能被龙吞掉,这是一个神话传说,是一种想象、夸张的文学手法。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都是虚构的,但是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通过释疑解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了神话故事这种文学样式,学习了神话故事中拟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引导一个“仿”字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作可以模仿。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之美,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然后给学生留下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描写自己曾经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季节。结果很多学生通过模仿,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不错的景物描写。
四、尝试一个“创”字
模仿虽然可以给学生一个标准,一个指导,但是语用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模仿,语用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恰当的运用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要突破模仿的局限,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很多知名的作家,虽然一开是从模仿起步,但是最终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家”,因为他们最终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因此,教师在语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用的基本知识后,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创作,在创造中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词句的认识和把握。如在教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说明地球的唯一和重要。然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希望学生同样用“只有一个地球”作标题,写作一篇作文,作文可以涉及任何题材,大胆想象。结果有的同学从环境保护出发,在文章中写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该注意环境卫生,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也有的同学从人类和平出发,写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该避免战争,保卫和平”,通过创作,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同样一个作文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和写作。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语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想方设法打开“语用之灯”,才能照亮语文教学之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