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2(钱彩华)
--
发布时间:2017-06-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彩华

 

语用,撑起阅读教学最美的天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阅读教学应该既得言,又得意,是语用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语用的教学应该成为共识。
实施科学有效的语用教学,就应该把阅读教学与说话、交流、想象、写话等进行无痕链接,从而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一、读说交融感受语言文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师生对话是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的,是直接指向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的。因此,从语用的角度来说,课堂上仅有朗读与理解是显然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说或者在想中读、说中读,才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七律 长征》时,教师身心入境的语言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逐渐融入毛主席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诗中 “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磅礴”一词理解时,一名学生说:“就是气势雄伟!”老师亲切地追问:“什么气势雄伟?”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长城雄关万里,有的说南京青奥村的双子楼高耸入云,还有同学说瀑布山岭气势磅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教师顺势利导:“好一个大自然的杰作!岷山,知道吗?”学生交流了课前预习的知识,教师又展示岷山终年积雪的图片,动情地介绍。潜移默化之间,学生的说话随着教师的指导不断优美、深刻起来;孩子们说话的语气符合课堂氛围变得优美,说话的内容也因符合诗句情境而不断深刻。
基于语用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变成了一个交际的过程。此时,传递的言语信息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内容层面的了,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所蕴含着的情感美、价值美、人文美。
二、读议体验领悟文本意蕴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生字词、内容意思的理解历来是一大难点。就拿古诗词来说,教师对诗词理解这一环节把握不当,就会流于枯燥乏味的交流译文,索然无味。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 村居》“无赖”一词的理解中,笔者就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意思说起,再指导观察插图问:“这个小儿在干什么?”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小儿剥莲蓬的样子,并想象了小儿还会干些什么,请学生们演示一下小儿的动作,再送个成语给他。自然而然地,学生对文中“无赖”一词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了孩子的可爱之美和作者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无限期待。
在这一过程的引导过程中,教师把握了对词句意思理解的度,做到扶放结合、收放有数,没有一味地强迫学生认知,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悟、探究、表演来理解,方法多样,理解多元,评价艺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领悟词句的意蕴之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散文,都用词简练,又意味悠长。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合理地运用背景知识,让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再读时,学生们在意蕴悠长的基础上更加意味深长。
三、读写深化表达内在情感美
语言文字语用的情意性,就是在进行语用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说话、写话的内容、形式、语法、修辞等要符合当时当地的时宜,符合人的心理,符合课文的主题。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在学习萧红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后,一位教师拓展:“园子里还有谁自由快乐?”让学生以“(   )愿意(    )就(    )”的句式练习说话。课堂上,教师注重读写结合读说结合,尤其表现在说话的情意性方面,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感受萧红对自由童年、慈祥祖父的怀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线,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引导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可谓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积极开展读说融合、读议体悟、读写结合等一系列语用教学的活动,引领学生由文字表面逐步深入文本内在,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了提升。践行语言文字运用,就实实在在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