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语言哲学领域,逐渐发展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等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新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用教学成为新兴的教学模式,掀起语用教学的应用热潮。语用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立足于具体语境,掌握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而非机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语言利器。
一、盘点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知识
展开语用教学分不同的层次,最基本的“语用”层次是直接使用“语用”知识。其次,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可以深入挖掘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在《三顾茅庐》中,作者为什么描述刘备拜访诸葛亮要先写景呢?这样的情境描写对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起着什么作用呢?作者寓情于景意在抒发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后文的情节铺排才能做出全面的回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体会情境之意。
在课文《秋天》中,在语言娓娓道来之时,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还原了秋的场景,秋的清冽顿时跃然纸上,好似一副秋意盎然的画作。
二、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探讨
“语用”离不开三要素:语境、话语、意义。脱离了语境,语文教学变成了无水之鱼,缺少了话语,语文教学根本无从谈起;忽略了意义,语文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未入人心。因此,展开小学语用探讨必须从这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保证“语用”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生动的语境
语境指的是在应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泛指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与文章内容有关,除此之外还包括在沟通、交流中包含涉及语言的很多因素。语用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文中创造的语境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印象,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望月》一课中的片段如下:“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这里为什么展开静态描写的同时又展开动态描写呢?这里想要刻画什么氛围的语境呢?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语境创造出极强的画面感,月光安详、静谧、又是隐隐约约的、跳跃的,以轻盈之笔勾勒柔美月光之美,学生自然被这迷人的月光而吸引。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通过动静结合写出了月之妩媚。
(二)调动学习的话题
在语用教学中,对话语的掌握体现在对话语方向的掌握,即对学习话题的引申。优秀的语用教学案例能够调动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目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首段出现对爱因斯坦的描写,这看似没有交代太多信息量的描写,实则是为后文叙述与小女孩的交往作铺垫,调动学习的话题,使学生对爱因斯坦产生好奇,换句话说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读下去的兴趣。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是谁?他和小女孩是什么关系?他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清文中的脉络。
(三)追寻语言的意义 同一句话出现在课文中不同的地方,所代表的意义可能存在某些偏差,语文语用教学的魅力体现在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具体语境,在透彻分析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将意义理解透彻。
三、拓展语用,活学活用
“语用”不局限于一篇课文的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将所学应用于类似的场景中。如《三顾茅庐》寓情于景,先展开描写情境,再刻画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课后练习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同样的方式对人物展开描写。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灵魂,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影响教学过程的方向,上述都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立足具体语境,巩固书面表达能力,重点集中于“用”。
与掌握书面表达能力、储存有用的知识相比,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使灵魂得到升华更加能体现“语用”的独特魅力。“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望月》中对古诗词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采,其目的更在于让读者挖掘诗蕴含的意义,从而了解《望月》的中心思想。诗中之月不光是与课文标题《望月》交相呼应,更是映衬出心中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月是浓浓的乡愁,是期盼团聚的热切,是对生命的禅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对月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出了要求,还对教师设计教案设置了难度。文章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与月相关的诗歌?诗歌有何寓意?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将眼前月、诗中月、心中月结合起来理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种意境呢?以上都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揣摩之处。
四、小结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忽略了知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运用的部分,而语用教学立足具体语境,既可以在语境中领悟文章抒发的感情,又可以赏析背后的意义。只能记录在书上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将具有拓展性的知识学以致用才算学生真正学到的本领,语用教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转变僵化的思维,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