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李娟)
--
发布时间:2017-06-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娟
教材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本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思考: 这是一堂“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课,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在语言运用中开展深度学习”。为了有效开展研究,我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蚂蚁和蝈蝈》作为研究内容。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1、谈话激趣导入。我以带孩子去童话王国旅游为话题,激发孩子读题,在观察中发现课题的“蚂蚁”和“蝈蝈”都是虫字旁,第二个“蝈”读轻声,它们都是昆虫。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品读课文,内化文本。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次对比学习:(1)对比学习:感受蚂蚁的“乐”和蝈蝈的“苦”。而蝈蝈的“苦”在文中没有描写,于是我就由“图”入手,抓住文中艺术的“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话训练,从而开展深度学习。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通过说话练习,搭起了学生和文中人物及作者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了理解,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2)对比学习:感知蚂蚁的“勤”和蝈蝈的“懒”。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诵演来开展深度学习。指导学生背诵、表演,既是对文本重点字词的演示理解,加强了对文本内容的识记,又在诵演中对比感知蚂蚁的“勤”和蝈蝈的“懒”。学生在诵演的过程中,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又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文本的语言。 3、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4、教学生字。把“汗”和“洞”进行比较学习,先引导学生学写“三点水”旁,通过观察、比较、范写、练写、评讲等方式加强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指导,了解带有三点水旁字的书写规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 2.学习句式“有的……有的……”,培养学生的说话想象能力。 3.练习表演故事,深化理解,积累语言,并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学习书写两个生字“洞”、“汗”。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动物朋友----(蚂蚁和蝈蝈),齐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发现了什么?(都带有虫字旁,第二个“蝈”读轻声。它们都是昆虫。)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蚂蚁和蝈蝈的童话王国去旅行。 【设计意图:我以带孩子去童话王国旅游为话题,激发孩子读题,在观察中发现课题的“蚂蚁”和“蝈蝈”都是虫字旁,第二个“蝈”读轻声,它们都是昆虫。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二板块:品读课文,内化文本 (一)对比学习,感受蚂蚁的“乐”和蝈蝈的“苦” 过渡: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可是,这个时候王国里正是寒冷的冬天,听,西北风猛烈地吹着,呼———— 板书:冬天 1、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句子 “呼呼”一词让我们感觉到了寒冷的西北风吹得人不敢出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风不够大呀,风不够猛啊,谁再来读。)齐读句子。 2、这么寒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是怎么过冬的呢?让我们先去蚂蚁的家看看吧。 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指读。 (出示蚂蚁图片)蚂蚁在干什么呢?他们过得怎么样?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板书:舒服开心) 指导齐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蚂蚁的快乐生活吧,齐读。 我们来看看小蚂蚁的“洞”吧,出示生字“洞”,识记,练习组词。 3、蚂蚁的家可真温暖,这个寒冷的冬天蝈蝈又是怎么过冬的?赶紧去看看 (出示蝈蝈过冬图片)你看到了什么?(a、张大嘴巴在大哭 b、低着头 c、有气无力地趴在地上)相机板书“又冷又饿” 天这么冷,又没有吃的,这真是——读词:又冷又饿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时它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出示蚂蚁和蝈蝈过冬图:学生边想象边练说,看谁说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实际。) 【设计意图:由“图”入手,教师抓住文中艺术的“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话训练,从而开展深度学习。这样的说话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通过说话练习,搭起了学生和文中人物及作者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了理解,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过渡:同样的冬天,为什么蚂蚁和蝈蝈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生活呢?接下来,老师和小朋友们就要打开月光宝盒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王国的夏天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夏天) (二)对比学习,感知蚂蚁的“勤”和蝈蝈的“懒” 1、(出示夏天图,播放知了叫声)走进这个夏天,你感觉怎样?你觉得夏天有多热? (出示:夏天真热。)指导读。 2、这么热的天,蚂蚁和蝈蝈都在干什么呢?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大声地读读第一、第二小节,用“—”划出写蚂蚁的句子,用“~~~”划出写蝈蝈的句子。 交流:指名说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干什么?相机板书:搬粮食(引导孩子读课文中句子) 3、让我来看看蚂蚁搬粮食的场面吧。 (出示图和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我们齐读这句话。 (1)指导表演:背 拉 指名:这只小蚂蚁,你是怎么背的呢?你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表演,相机评价,指读。) (2)指导看图,感知“满头大汗”。男生读 (3)出示生字 “汗”,识记,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汗”字的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与思考中体会“汗”字的意思,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随文识字,降低学习的难度,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想象说话:这几只蚂蚁只是开路先锋,走在最前面,大部队还在后面呢,你能想象到其他蚂蚁还会怎样搬粮食吗? (出示:他们有的(),有的( ),个个满头大汗。)评:你真是一只聪明的蚂蚁…… (5)师:蚂蚁搬粮食的方法可真多,他们背呀、拉呀,所有的蚂蚁都在搬粮食,没有一个偷懒的,这就叫“个个”。 女生读句子。 (6)夸一夸:小蚂蚁,你们真-----带着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节(边演边读)。 4、这时蝈蝈在干什么?相机板书:乘凉 (1)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指读。 (2)理解:躲 蝈蝈怕什么,在躲什么呢?(生说)他们不愿干什么?(生说)你觉得蝈蝈怎样?指导男生读。 (3)那他们在干什么?(出示: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有的(),还有的()……) 蝈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的这种表现就叫“自由自在”。指导女生读。 (4)蝈蝈自己懒不干活就算了,可是他们还要——嘲笑蚂蚁。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他们会说什么呢?(评价:你真是一只神气的、得意的蝈蝈。) (指导齐读:带着这种感受读句子。) (5)诵演: 出示: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 )。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 )。他们( )到大树下( ),有的( ),有的( ),个个( )。 南北两组对演,各派代表上台戴头饰演,其他戴头饰对演。 【设计意图:采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表演,既是对文本重点字词的演示理解,加强了对文本内容的识记,又在诵演中对比感知蚂蚁的勤和蝈蝈的懒。学生在诵演的过程中,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又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文本的语言。】 5、小节:学到这,我们一定都明白了蚂蚁和蝈蝈为什么在冬天会有不一样的生活了?学生说。(相机板书:勤劳懒惰) 第三板块: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1、老师把故事编成了《三字经》送给你们,我们来读读吧。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自由读,打拍子齐读) 2、在这个王国里,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让我们来记住这个故事吧。(可以边读边表演,也可以读书。) 第四板块:教学生字 同学们,今天的的旅程就快结束了,童话王国里的主人想送你们两个生字宝宝带回家,希望你们记住它们,把它们写下来。 出示:汗 洞 1.读一读这两个字,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偏旁相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指导写“三点水”旁。 (1)生观察,说书写注意点。(2)师范写。(3)学生在练写单上练写。 过渡:在田字格里怎样书写这两个带三点水的字? 2、出示“汗” (1)学生观察,交流。(引导孩子发现书写共同点:“三点水”书写时呈弧形,右边第一笔在第一点的右下方起笔。) (2)教师讲解范写。 汗:左窄右宽学谦让,看左边写右边,两个横画对两点,一笔竖画直又长。 (3)学生描红、练写一组“汗”,自评打“五角星”。(齐说写字歌:学写字,头正身直腿放好,一尺一寸一拳,要牢记。) (4)评讲、展示。 (5)再练写一组“汗”,同桌互评。(打“五角星”) 3、出示“洞” (1)学生观察,说书写要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一组,互评。再练写一组。 (4)展示评讲。 4、在习字册上练写。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引导学生学写“三点水”旁,通过观察、比较、范写、练写、评讲等方式加强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指导,了解带有三点水旁字的书写规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