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理论学习笔记
--
发布时间:2017-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举例二、《水》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语言意义:水从“头”到“脚”流下来“我”的感觉。“倾注”,水自上而下,且流得快,可这只是“一勺水”流下;“像小溪流”,流得时间长,其实很快就流完了,几个“滑过了”也写流得慢。毛孔吸水不能发出声音,却听得到“吮吸声”。把语言的词典语义“还原”出来,找出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情境语义:不合情理的地方放在语境中,就符合“情理”了,从中可以读出多种意义:舒服;留恋;母亲的爱,等等。 大家可以学学孙绍振先生的“还原与比较”分析法。你手头有一个话语单位(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一个片段),找出关键词, “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这就是书中说的静态分析),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可以抓“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但可以和读者分享童年美好的回忆。从符号学的理论来说,这就是所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和转移。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觉,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发挥“我”的主体性.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精神佳境。 在上次预习当中,很多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四化老师:话语的不同结构形式关系等能否作为一种语文知识,成为以语用为中心的言语实践的重点指向? 沙鸥:话语的语用意义指什么?有哪些类别?课程标准中的哪些要求与体会话语语用意义是相呼应的? 王玉兰:语用学怎样与课标适应。难道各年级遇到反问句就要借助改陈述句来理解他的语言意义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