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心得体会: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儿童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儿童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少有“这一个”儿童。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激情投入,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此语文当然远离儿童,如此课堂必然高耗低效。
所谓“伪儿童化”,就是表面儿童化、虚假儿童化,看似尊重儿童,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实则是让儿童扮演群众演员,配合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师大“秀”课堂教学的技巧的同时,学生几无所得。有的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语言文字不见踪影;有的教师让学生拓展资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拓展内容与文本的教学相去甚远;有的教师无视儿童错误的价值取向,对“白骨精孝敬父母”这类生成拍手叫好,将儿童引入歧途;“有的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在引导中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有的硬要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有的苛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只要回答不是教师的预设就是错误的……”
儿童是成长中的“这一个”,他们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所以教学提倡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进而抵达儿童的“最优发展区”。
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的文本内容上转圈圈,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小动物过冬》一课,除了学习几个生字,就是带着学生学习文中几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另外再补充介绍其他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其名曰:拓展阅读。[2]至于阅读这类童话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学生则不得而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童话,还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乐于阅读、自主阅读、读有所获!
与之相对,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喜好“深挖洞”“求新异”,仿佛自己的教学不比别人挖得深,不与众不同,便不足以显示他们过人的教学水平。他们为此不遗余力,奉行的首要原则是“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但他们忘记了,文本解读为何深,又深到何种程度?课堂教学为何高,又高到何种程度?评判的不二标准应该是儿童的需要和成长,否则便是吃力不讨好。
儿童不用跳也能摘到桃子和儿童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都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