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研究课(陈惠芬)
--
发布时间:2017-10-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惠芬

 

清平乐 村居
教材简介: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全词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全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会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2、重视多元化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设计理念:
1、以读代讲,以读为本,在多样的训练中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理解词意、领悟情感为经,以想象训练为纬,实现想象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学习过程:
一、揭题,识宋词,知词人
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拿到一首诗,我们总愿细细品读。谁来说说,我们是按照怎样的“四步曲”来读诗的呢?(板书:解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和诗一样,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艳丽的奇葩!那词是什么?请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 村居》。
板书: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课题。
学习诗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用来学习词呢?谁来说说?那我们就用这四步曲来学习这首词。
2你有没有发现,词的题目和诗题有什么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相当于现在的歌谱
清平乐,是词牌名,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你认为村居是什么意思?词牌名和题目,在书写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
一起再读课题。(读时相机提醒“乐”这个字读yuè,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3、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辛弃疾。(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二、吟词文,解词意,感词韵
1、 (过渡)那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词,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请大家轻声读读这首词,一个要求:“要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 bo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还有一个生字“媪”,谁来读一读?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2、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大家一起读。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
5、指名读,师相机评价引导。
6、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词句,悟词境。
(一)把握词意,想象画面。
1、学生质疑把握词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老师点拨。
(引导):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人还在使用“吴音”?【现在苏锡常以及上海浙江地区的人还在说着“吴音”。我们这儿的地方话也是吴音。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2、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3、交流、反馈。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词析句,感悟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呢?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无赖”这个词在生活中听说过吗?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卧是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
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喜欢和中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 白发谁家翁媪?
1、除了这个小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
(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
2、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3、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想想老夫妻俩会聊些什么?
(屏幕出示):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4、自己在座位上说说。再指名说。
5、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他们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他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醉里吴音相媚好”。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呢?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知作者,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大屏幕出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了,谁能告诉我呢?(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使他陶醉了)
3、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再次配乐朗读)
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五、延伸
1、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那就让我们把辛弃疾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它写下来吧。(作业)
2、同学们,辛弃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放,也有田园风光的委婉。老师从图书馆借来了《辛弃疾诗词集》,里面搜集了他的 首词作品,课后,希望大家去读一读他更多的词作,去了解他的作品风格,了解他的一生!王老师这儿还有一本李清照词集,同样,李清照也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相信你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会更加了解宋词,这古代文学中的奇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