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研究小结
--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本月我按期初研究计划,上来研究课《开天辟地》,结合课题研究内容作如下总结:
教学时,逐段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启发思考—自主阅读—交流体会—适当点拨—理解想象”的方法教学。教学第二段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盘古是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的情况怎样?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后的体会,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点拨。如:“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可以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巨石崩裂”可以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感受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微笑地倒下”感受盘古面对死亡,坦然无畏,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让盘古高大巍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教学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经过。引导学生把世间事物美好的特点,跟盘古美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体会盘古把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人类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然后设计一个想象说话:发挥想象力,说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哪些事物?
这节课我觉得有几个不足的地方:1、学生读,说的机会很多,但我没能很好利用老师点评、学生点评的方法,激励手段利用不够,未能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如今的学生多数不愿意上语文课,究其根源,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是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