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应,很容易理解的,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是综合性呢?如果说,语文学习要剔除杂芜、直取“干货”,这“干货”无疑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的因素自然是超越“干货”之外的“外延”性的因素,似乎是“非本质属性”。但新课标为什么要将其与本质属性并列为语文课程属性,甚至还排列在“实践性”之前?难道其价值就是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还有就是避免“唯工具论”而必须兼顾语文教育的思想性、道德性等?
其实不然。有关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揭示了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实在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分内之责。这些理论告诉我们,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解码过程:表达者将意义编码成信息符号,以语码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解者或信息获取者进行解码和推理,在推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的推理,需要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百科知识,“缺乏百科知识等语境信息,推理是不可能成功实现的。”“百科知识是以‘积木’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中”。当然百科知识的积累或认知环境的构筑,是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共同实现的,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不可能将这些“综合”因素剔除干净,专攻语文“专业”,事实上,避开综合而专事“语用”学习(含理解)与实践,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比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中这样的句段“„„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要真正解码盲青年画画的“认真”与“投入”,必须要掌握“百科知识”之绘画技艺“工笔细描”和“速写”的知识,如果单从字面望文生义地“推理”,是不能完全获取《鱼游到了纸上》作者在上述文段中所传达的意义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语文课程是绝不存在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唯工具论”的教学是无法操作的。由此可知,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所必需注重的语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