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与存在论》读书心得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张志清
近日读了潘新和老师的《表现与存在论——语文学视界》,收获如下:
一、当下的语文的语文观念从哪里来?
(1)古代语文教育的正确观念,因种种原因,极少被保存下来。保留下来的只得皮毛。
(2)近代的观念极少原创,大多是“舶来品”,构成了当今语文教育观念的主流。
因此,在当今的应试背景之下,我们要对现有的语文学观念做一番清理、检讨,让语文教育走出。清末民初的叶圣陶先生的“应付生活论”为例说明语文观念的影响。“应付生活论”其渊源来自美国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现在一讲到语文教育,就是应生活之需。但是,应付生活论只是应付的物质生活、日常生活等,不包括自我的“精神生活”,个人言语表现的需要。忽视了对人的文化、精神、思想的养育和构建,造成我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在这种语文观念之下,教师被蒙蔽了双眼、堵塞了心灵,走上应试教育的悬崖却不知。站在语文教育史的宏观角度,对于语文学观念的反思与重建,已经是无比急切之必须!
二、当下语文教学应用观
叶圣陶先生在1940年他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在1962年他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本位论有合理部分,但是在语文教育中阅读不是目的,不是“为读而读”,言语表现、彰显人的精神存在才是目的。阅读只为理解理解、吸收、占有,而不能转化为表现、创造和存在,最终只会断送人的言语和精神生命。在这种理念下,写作只是阅读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并且以读来建构的课程体系无法兼容写的动态行为系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学生只是停留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不能转化为写作素养,这种阅读教学也是低效、无效的。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指向阅读言语表现、写作产能的贡献。只有在表现、写作本位下的阅读才可以有效、高效。与工具论相匹配的是语文技能、训练论。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是一项技能,和游泳、打乒乓的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更为复杂。再如钱梦龙的“训练为主线”观,2011课标中“运用常见的表达方法,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这些理论眼中只有技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写作的综合素养,如人的言语诚意、信念、体验等。
广大教师忽视观念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基本理念”的澄清与更新。其原因是重技轻道、重文轻人的认知由来已有,造成教师集体无意识,而学校语文教育是“道”和“人”的教育,是知情意行的全面教育。错误的语文观念导致“工具性”“ 人文性”“实践性”成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无疑是方向性、致命性的错误。而观念教育的优先将决定性地影响学生终生的发展与成长。在学科理论知识中,本体性、原理性知识——基本理念决定了学科的认知水平,语文理念的“本”固方能语文教学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