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下面我以《散步》为例,和大家讨论一下
《散步》一文的语言看似极平淡浅显,平淡浅显到学生都会有点怀疑,用如此平淡浅显的的语言写成的文章竟然可以入选语文教材,如此随意而不事雕饰的语言怎么会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呢?
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这样说:“老师,这样的文章我也写得出的。” “真的写得出吗?”我反问。作者呼吁的是一种传承吧
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好处:平淡之外的不凡,浅显之下的深刻,随意之中的刻意。
这一点也可以从语用的角度去分析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刻意’的语言形式”。
⒈“刻意”地“不合常规”。
大家都看到了,首选,这是一个不符合一般表达的句子,对比较,事实上,这种不合常规的突现结构的出现,正是同说写者某种意图或情感紧密连在一起的。
一般说来,句子的结构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语义规则,如果在遵循这些规则的时候做一定程度的偏离,形成某种“突现结构”,即语用的信息结构、心理结构等,就会带上一定的语用意义。
从语用学上讲,凡是不合语法规范的表达,基本上都有表达主体的语用意图在其中,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种“刻意”的语言形式来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因素。
对于这一个不合常规的句子,我们可以多角度比较思考作者采用这一“刻意”的语言形式的用意。
① 作者为什么不用常规句式:“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
教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一般的信息结构是同人的思维认识过程一致的,即SVO型,主动宾的语序。
显然,在这里作者选用这种不合常规的句式是为了要强调散步这一事件在我心中的重要性,突显了“我”的一种责任感。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解读方法,语言的体悟就是要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样写。
② 作者为什么不简洁地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不在“母亲”、“妻子和儿子”前加上一个“我”,别人就不知道这是“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吗?
可以简洁的不简洁,可以省略的不省略,这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呢?这是作者故意违反量的原则,即话语中有多出了必要信息量的信息,而使句子带上了言外之义。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还是在强调“我”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是“我”把一家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生怕自己的家庭成员要属于别人了一样,要好好地强调一下,“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③ 作者为什么不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即按“从老到小”的顺序排列呢?
把“我”的位置换了,就起不到一种强调的作用,不能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其实,后面文章讲到的,在最后一句话里全有了
对于散步这么一件小事,作者值得这样介绍吗?
这样的介绍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需要这样郑重其事地介绍?
需要读,但我们要知道怎么读,读哪里,教师还是需要给予指导的。
这让人感觉到,文章开篇基调定得很庄重、很严肃,这肯定不是一般的散步,肯定另有深意在里边,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小事讲一个生命传承的大道理。如此平淡的语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细细比较揣摩,却品出了如此多的深意。
心得体会:
在这里我们通过比较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课文的不同寻常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差别,朗读品味揣摩了作者“刻意”的语言形式,特殊的句式、有意的不省略简洁、刻意的词语排列,通过比较,我们体味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发现这个句子不同寻常的意义,更加深入了了解了作者的言语意图,真正让“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