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句子修辞的原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适应题旨情境”的原则
我感觉在这篇文章中采用如此多的“对称句”,不应该是为了求得形式上的对称美,仅仅是还应该另有深意。对称句给阅读者带来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它有四种美:整齐匀称的结构美;和谐婉转的韵律美;铿锵悦耳的音律美;多姿多彩的内涵美。
无论是哪一种美,都给人以和谐匀称之美,这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家庭的和谐之美”这一题旨情境,是有“谋”而合的,是“刻意”为之的结果,是作者精心选择句式、运用修辞的结果,正是这么多的对称句,让整个文本具有了和谐之美,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语用学给我们提供了细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会仅仅关注一篇课文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比如故事的情节。
学生看一篇课文是否写得精彩也主要看它的情节是否生动吸引人。
至于语言,仅仅会关注是否用了一些好词佳句,好词佳句多的课文就是精彩的课文。
但是却很少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此,学生一旦碰到一些粗看语言浅显、内容平淡的课文,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
这两本书我看了一个暑假。
这个时候,教师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阅读者”,就有责任引领学生读出这类文章的精彩。
学生看不出好处的地方,教师帮助学生看出好处来。这才是教学。
否则,就是如孙绍振所说的,对文章的认识只是在一个平面上滑行,教师自己也看不出好在哪里?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既然是创造,必然有不同寻常之处,刻意经营之处,
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关键之处,寻找文本中的 “曲径通幽处”,慢慢行进,细细品味,由表层走向深层,肤浅走向深刻,相信在文本的深处,教师和学生都会享受到“禅房花木深”的惊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