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于一身的。受传统语言观的影响,不少人对于这个基本性质的认识还是偏颇的。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偏重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环境、语言的使用者及其意图,没有能真正揭示出语文课本中的语言艺术的奥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引起了相当多的学生的厌倦、反感,扼杀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突出工具性,但又不能同其他性质割裂开来,这里的关系如何体现呢?按语用学的观点,可以这样认识:语文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意义的分析,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意义以及作者的实际意图,挖掘出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含有的丰富知识,使学生不仅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确有收获,而且在此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文学熏陶,得到各方面的滋养。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质得到了突出,而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属性也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实际意图”属思想性方面,在语用学系统中它属于同语用主体有关的因素;“艺术魅力”及“丰富知识”属于文学性和知识性方面,在语用学系统中则属于同语境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积淀在语用的核心---话语,即课文的载体---语言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