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理论学习(二) (李玲)
--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玲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使用语言的人(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关注语言使用中的种种有关因素,特别是语境中作用,它也十分关注语言手段本身并使之同以上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似乎很少关心“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它指向语言的具体应用。
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语用学侧重在语言本身的使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一、信码模式助学生理解文本
说写者将有关思想、意图用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并发送出去,是属于编码的活动;而听读者根据话语的形式意义去把握、理解其中的意图或思想,是属于解码的活动。说写者和听读者的活动是双向的,表达活动和理解活动是语用中的是语用中的两个端点,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种交际的代码化分析,被称作语用的“信码模式”。
阅读理解的文字属于说写者的编码活动,进行阅读理解这一环节的属于听读者的解码活动。有了编码、解码活动才能实现信息传递产生价值,形成“交际”;编码是否恰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码者的接受。
如《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伯伯把你托起来的呀。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风伯伯的话旨在告诉小松树事实,同时提醒他要谦虚,而小松树听懂了,并惭愧地低下了头。这里的表达和理解达到了统一,所以说这时的交际是成功的。
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说者发出的信息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如《孔子游春》结尾一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里仅仅是说泗水河畔的春景很美吗?实际上这句话还是对孔子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美,有着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层含义并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那么作者的表达与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呢?于是就有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二、语境制约着阅读理解
语言环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贯穿着语用活动的全过程,是语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语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实现表达与理解的统一。
语境,就是人们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出发点。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话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语境约束话语的意义。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借助话语表达某种意图,即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说写者的意图有时甚至与言辞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人们表达的意思往往比言辞形式直接附载的意思多,听读者必须依靠语境来判断话语字面意外的意义。语用学正是以话语、语用主体和语境三大要素组成的系统。
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制约作用,就是指语境对于阅读理解所起的限制作用。格赖斯指出,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包括显示意义和暗示意义。语境对于显示意义和暗示意义都有制约作用,而区别在于人们更容易理解语境对话语的显示意义,至于语境对暗示意义的选择,则要通过话语理解的认知模式,即“示意——推理模式”才能辨识。这种推理与听话人的具体条件有关,即适当的语境条件。说写者的表达必须与所处语境相适应,而不能是任意的,适应语境的为成功的表达,不适应语境的为不成功的表达。同样,听读者的理解与语境理解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没有回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回答?是真的没有小松树高吗?联系上文语境: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学生明白了原来并非大松树长得矮,他没有说话正好与小松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小松树的骄傲,大松树的谦虚。
再如《半截蜡烛》中,杰奎琳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德国人(听读者)只听出了杰奎琳的信息意图,没有去理解杰奎琳的交际意图,如果德国人进一步思考杰奎琳当时说话的意图与语境,他们就不会只听出信息意图而忽略交际意图。
用语用学的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言意,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解出文本的密码。语用的信码模式、语境的作用和话语理解的认知模式对阅读理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钻研。
 
 
学习心得:
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抓紧语言文字的教学。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的拓宽知识、发展智能、陶冶心情、培养情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能使学生达到“反诸作者之心”的境界,明白作者为何这样写,这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助益。所以,阅读理解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用语用学的观点去观察语文课程里的阅读理解呢?我认为这里面包含着学生怎么理解文本和教学活动中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