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读感悟,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生
比如,我在解读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江雪》时比较一下,发现《江雪》的最后一个字多仄声,而《渔歌子》的最后一个字多平声。根据“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些音韵知识,在教学时就不能仅限于让学生弄懂诗句的意思,还应该指导学生诵读好:《江雪》中“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两句的尾音要读得短促;《渔歌子》每句的尾音可以读得悠远,像唱歌一样,体现诗歌表现的闲适、欢愉。有了这样的解读,才能使学生于朗读中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语言与情感的共生。 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激活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共生共长。
2.迁移仿写,走向阅读与写作的共生。
我在执教《莫泊桑拜师》一课时安排学生根据图片描绘“羊脂球”的外貌,然后与莫泊桑的描写进行对比。向读学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文本语言遣词造句之真切、表情达意之魅力才能被学生模仿得淋漓尽致。
环顾四周,“共生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释迦牟尼曾这样问他的弟子,弟子答不出。他自答:“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就是“共生”。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尊重学生差异,探索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是当前学校教学中的一个最迫切而实际的问题。一句话,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离不开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和谐共生的课堂结构,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