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我主要学习了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还要掌握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本月中,我还上了课题研究课《草原》,课堂上,我首先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如同作者一样,学生也是第一次“进入”草原,导入阶段,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的风光,多姿的民族风情一下子就“闯入”学生的眼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再现、化解难点。因为大多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缺乏真实的感受,所以通过欣赏一幅幅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草原环境中,对草原天空的“明朗、清澄”就多了一份直观的感受。对草原的“一碧千里”之美、线条柔润的小丘之美羊群的流动之美就产生了真切的感受,化解了难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然后通过音乐渲染,升华美感。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声中,一幅幅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生成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是何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