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研究课教案(许永伟)
--
发布时间:2017-1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永伟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征,知道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3.梳理文章脉络,能抓关键词概括事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概括事例大意。 

2.通过理解重点句,懂得勤奋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两个人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成语揭题,感受勤奋。 

1.同学们在国学经典中学到许多成语典故,今天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你知道这是什么成语故事吗?逐一出示成语图片,指名说(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齐读。这些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引出课题——勤奋,跟老师一起写,注意笔画。 

2.问:大家注意看,勤的右边是——力,为什么是个“力”字?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勤勉、努力、刻苦、奋发)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板书“说”字,齐读课题) 

3.解题:题目中的“说” 就是谈、讲的意思。看这个课题,似乎和我们以前学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也就是说明道理的文章。那么作者围绕“勤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交流观点,明确结构。 

1.下面请同学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B.读通句子,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C.思考:作者围绕“勤奋”发表了怎样的观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2.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那么你找到作者的观点了吗?

交流: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齐读,问:大家看这句话,它有问有答,是什么句?(设问句)

谁能把它变成陈述句来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里的桥梁是真的桥吗?那它是什么——途径、方法     

再齐读。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齐读,问:这里似乎并没直接出现“勤奋”一词,怎么知道这是在讲勤奋? 

汗水和心血是指成功者辛苦付出的艰辛劳动,这就是勤奋,成功者能够成功,靠的就是——勤奋。原来作者在这用了打比方,真是形象。那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是如此,“鲜花”指的是什么——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就都是靠勤奋换来的。)     

再齐读。 

3)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问:这句话在什么位置?文章最后,就是总结全文的作用,作者得出了结论:齐读。作者号召我们要—— 

3.小结: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三个句子,非常好。都是作者对于勤奋的看法,那就是想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勤奋;想要成功,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点特殊,你发现了吗?(在一头一尾) 

师:是呀,这就是说理文章写作时特有的结构,在开头,要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读者文章讲的什么道理。(板书:摆观点)而写到最后,还要总结一下今天议论的道理,得出结论。(板书:得结论)我们重新来读一读作者摆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三、初读事例,学会概括。 

1.我们找出了作者对于勤奋的观点,下面就要读好课文,这之前,考考大家这些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砸缸救人、一遍又一遍、稍微一动、警枕、《资治通鉴》 期末、习惯、远渡重洋、青蛙卵剥离手术、基础  

1)开火车读,领读 

2)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注意“惯”的笔顺、遍字的结构 

3)有什么不明白的词吗?

介绍《资治通鉴》、青蛙卵剥离手术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组词分别是讲了两个人物——(司马光,童第周)板书 

3.真聪明,原来作者为了要向大家讲清道理,特意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分别是(23小节),我们又学到了:为了讲清道理,光靠说没用,事实胜于雄辩!要——举事例。 

4. 刚才我们讲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小节,找一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手中的鲜花分别是什么? 

(一)学习司马光事例 

1.作者分别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什么事例呢?先请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呢?     

2.交流:提炼人物、成就、过程     

3.尝试根据板书概括节意。     

齐读。 

(二)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1.那童第周又是谁呢?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读第3自然段。     

2.交流:提炼人物、成就、过程     

3.尝试根据板书概括节意。     

齐读 

(三)明白事例的典型性     

1.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 

因为司马光、童第周都是靠着勤奋才取得了成功,著名的人物,乃至世界闻名的,并且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是典型的人。 

2.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四、重读观点,记住结论 

    只有勤奋,才能成功。作者用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至理名言,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话吧! 

出示三段话,齐读。

五、作业布置: 

1. 文章中只举了中国古时候和现代两个例子,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外国人勤奋的小故事。 

2.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说理

            

1)摆观点 

                           司马光 抓紧时间 勤奋读书 编成巨著 

23)举事例 

                           童第周 肯下功夫 完成实验 产生影响 

4)得结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