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研究小结(陈惠芬)
--
发布时间:2017-1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惠芬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正是有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再加一个反面例子,进一步证明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一、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两个关键词语,让学生找找为什么说水滴目标专、持之以恒?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等进行品析,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四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在学习文章列举的三个名人事例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学习方法。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时珍的例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李时珍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如“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草药”、“二十几年”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四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李时珍艰难地探索,不懈地努力!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学习完第一个名人事例后,我及时地总结了学习方法:(1)抓关键词语,作出批注。(2)结合批注,谈感受。(3)最后全班交流,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一起分享。
对于文中所列举的一个反面例子的作用,并不是我直接说出,而是从启示中的一句话:“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现不半途而废”中,让学生发现这是两组近义词,这两组近义词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的,文中也的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学生看便反应过来,原来三位名人的成功与雨水的失败也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我适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正反举例的方法。正面事例加上反面事例,增加了说理的效果。并倡导学生将这种方法大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的渗透。
三、精心设计检测,深化本课主题。
检测部分,分为两部分,先让学生说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四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刚刚熟记于心的四字词,谈谈自己生活中能体现“滴水穿石”的事例。我认为此检测起到举两得的作用。既能考查学生是否体会到“滴水穿石”含意,检测的本节课的重点,又将语文的人文性贯彻其中,看看学生对“滴水穿石”的精神到底体会有多深。这也是对自己的检测。
本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觉得有些环节,我讲得还是太细,放得不够。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评价还不是很有效。但是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这节课的效果如果,而是对我以后在平时的授课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同时我也开始学会运用三步导学的模式构建课堂,让课堂效率更加有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