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新课标在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提出了“有礼貌”,这仅仅是从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思想道德角度对学生提出的德行要求吗?
学习内容:语用学告诉我们,“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而且,这里面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掌握并遵循了礼貌原理的表达,可以增强语用效果,提升表达水平。
举例说明吧。课文《地球爷爷的手》中一个片段:
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玩了一会儿,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
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文段中小猴有两次话语表达,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交际中的礼貌原理。
第一句——“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遵循了慷慨原则。英国学者利奇在他的礼貌观中提出了六大礼貌原则: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慷慨原则”要求在交际表达时,要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猴子“请”小兔吃桃子,招待别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
第二句——“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遵循了斯潘塞,奥蒂的“语用等级观”和莱可夫的“三个礼貌规则”之规则一“不要强求于人”。小猴请爸爸帮自己做事,称呼“爸爸”是得体的,用了“请”和“您”是非常礼貌的,而且不是一定要求爸爸必须做,是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好吗?”小猴这样表达,语用效果极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训练学生礼貌表达。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体会小猴话语的妙处,其次让学生尝试填空说话,依次训练为:
爸爸(或妈妈),请您( ),好吗?
( )(任意角色),请( ),奶吗?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遵循语用学的礼貌原理,对学生进行语用礼貌的理解和学习有礼貌的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