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研究小结(钱春霞)
--
发布时间:2017-11-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春霞

近日读到《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有关“语用”的形式,感受颇深。对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将语用复杂化,一味追求形式,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准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语用目标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方向和指针,曾几何时,我们也希望语文课能如同数学课一样,一课一得,让孩子们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品味,一个个练习的巩固,从中理解感悟,进而积累运用语言。那么这一切都依靠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精心搭建运用的平台。每每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真正抓住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从遣词造句、写作方法、表达顺序等多个方面去思考,你打算通过一节阅读课,引领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是背诵复述能力?是按顺序表达的能力?还是通过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学目标一旦确定,那么无论是学生的“先学”、小组互动活动的“兵教兵”,抑或是教师的点拨、训练,一切就有了宗旨,语文课才能有的放矢。
在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故事的脉络,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有了这一目标地准确指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次第进行,有力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推进。

 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实践、反思、运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实践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智慧,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滋养与快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