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野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启发思维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定向灌输、单向传授、定规启智,即教师或满堂灌,或满堂问,或满堂练,学生的思维具有定向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定规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定论性。因此,教师是定向者、定规者、定论者。语用学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交际、规范化的言语交际,表达主体(作者)和接受主体(学生)之间,需凭借教材的书面语,并通过教师作为桥梁,进行沟通联系,达到深刻理解话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从语用学观点来看,教师是身兼三职的语用主体。
1、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
语文课堂教学,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围绕话语意义的核心,抓住阅读理解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语感力和语用能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其综合的创造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由学生自行摸索、自发生成,而须要由教师按照
语感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及条件要求,预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言语实践,并对学生做出言语实践的质量反馈、评价标准、调整策略等等。教师既要设计自身的活动,也要设计学生的活动,同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调控、监督、促进等,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俗点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理解和表达,学会学习与合作。因此,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2、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接受主体,他也面临着接受理解教材的问题,他必须钻研教材。学生在理解教材中面临的困难,教师也可能会遇到,虽然教师理解教材比学生更为顺利,但教材中可能含有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生成的问题也可能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尽量扩大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的容量,并根据各种知识的关系网络,充分发挥联想,发前人之未发,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以便充分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多种意义。教师的知识背景,包括学科知识(通识知识、语文知识),跨学科知识(美学、哲学、史学、文艺学、自然科学),课程开发知识,教育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论)等等。总之,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杂家,具备多项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做到先知先觉、未卜先知。
3、作为表达主体的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作为表达主体的身份,是指教材的代言者角色,他所起的作用的就是沟通教材(原表达主体)与学生(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他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用一定的程序和手段传授给学生,使之也能达到相同或相近的理解。但教师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他们根据自己研究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参与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言语交际,师生就共同的话语、话题,进行合作互动,多向对话,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这时候,对教材的理解意义也在不断生成,同时,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审美、交往、求知和启智的需要,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