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理论学习 李春香
怎样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中国教师报: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还权于学生层面,课改必然要解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深度学习问题。你眼中的“深度学习”是什么样的?
王红顺(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深度学习是一个专业概念,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的学习,是从以达成三维目标为目的的学习,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深度学习将使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深度学习要由外控学习走向内控学习,由同质化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由传承知识的学习走向创新知识的学习。传统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传承者,而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创新者;传统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而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贡献者。深度学习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的一种学习,因此,学习的多元化将成为深度学习效果的一项衡量标准。
詹艳萍(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副校长):深度课改必然要关注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首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学生只有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才可能实现自由、自主的学习。现在的课程规定性太强,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只有当学校有了校本化课程整合开发能力的时候,才能谈得上学生学习内容上的选择。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自主管理要从教学拓展到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继续思考和探讨。深度学习必然要进一步重构课堂。只要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从教室带出来,让学生到教室外面感受大自然,用眼睛发现世界,用笔将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积累就是自发的、有创造性的。然而,又有多少学校和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深度学习不仅要研究教育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因为教育即人学。如果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就会发现许多学科都是在研究人与各界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只有研究透每个学科的教育本质,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拿捏好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的培养比重,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11月研究小结 李春香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深度而真实地学习语文,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度学习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的学习,是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对教师而言,采用何种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至关重要。换言之,学生是否能够深度而真实地学习语文,完全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应然性的阅读追求是美好的,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与课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低效率的肤浅又不真实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激活学生思维,寻找学生的生活与经典课文的结合点,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深度而真实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因此,在课堂上务必聚焦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讨、表达的状态,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度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必定逐步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