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11月)
--
发布时间:2017-11-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锡凤

李三福在其博士论文《教学的语用学研究》中论述到“人类的一切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教学作为一种大部分的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话语(utterance)是语用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话语是有意义的。教学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媒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话语。教学话语意义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时所产生的,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特定意义。教学话语意义与语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特定的语境下,即使教师的话语听来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师生之间也是能够被理解的。由于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千变万化,再加上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感情色彩,因此,每个人对教学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复杂的 
  关于教学话语意义的生成我们就可以参照言语行为理论来进行分析。Austin将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而这三类行为在特定的语境下能生成特定的意义。言内行为生成的意义就是字面意义。下面主要分析言外行为下生成的意义。在言外行为中,教师有可能是通过某些明显的词汇来表达教学话语,从而生成特定的意义。如: 
  (1)I beg students to finish the work before go home.表达“请求”的意义 
  (2)I order students to finish the work before go home.表达“命令”的意义 
  还有一种,教师通过话语的句型来生成一定的语用意义。在一般的情况下,陈述句表“陈述”,疑问句表“询问”,祈使句表“祈使、命令”等意义。例如: 
  (3)Today is Sunday.表陈述 
  (4)Is this your book?表询问 
  (5)Working!表命令 
  Searle把说话人间接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首要言外行为体现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次要言外行为是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言外行为所实施的另一言外行为。”次要言外行为与字面意义相同,而首要言外行为却不只是字面上的意义。例如:上课时,外面很吵闹,坐在门边的一位同学却把门开着。这是老师就说“It’s noisy outside.Would you mind close the door?”从字面上看,这一言语行为表达的是“询问”这一次要言语行为,但是其首要言语行为却是表达“请求”这一语用意义。从而次要言语行为表达教学话语字面意义,而首要言语行为表达教学话语隐含意图。 
  Grice的合作原则列出四条人们交谈时应该遵守的准则,但是在无论是人们普通的交谈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并不能时时刻刻地准守这四条准则。如果在教学中违反某条准则,而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种违反能够被学生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会话含义,生成特定的教学话语意义。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教学话语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比比皆是,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就不逐次的进行论述。下面就一个实例来论述违反关系准则所生成的教学话语意义。如: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向老师询问考试的结果,但这次考试的结果却不是很好,老师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 
    学生:老师您能公布一下上次考试大家的分数吗? 
 老师:同学们平时应该更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一个例子中,老师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表面上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回答,却给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建议。这种看似没有答案的回答实际就是产生了会话含义,有了特定的教学话语意义。从而可以推断出一个结果:考试结果不理想。 
  2.运用关联理论对教学话语意义进行语用推理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说出的话语都能给听话人一个推理的方向和目标。徐盛桓认为关联性是听话人用以认定对话语最恰当的理解的惟一标准。听话人根据对共有认知环境中事物的关联直觉,从认知环境里的旧信息和明示的话语提供的新信息,从而寻找到最佳关联。“选择语境就是寻找关联,语境假设就是关联假设。”如果在语境中能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这个假设与话语就有关联。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用关联理论对教学话语进行研究学生就能更准确的推导出教师的意图。以下就从几个实例来进行论述。在讲解一篇关于网球运动的课文时: T:Now today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tennis.Have you ever played tennis? 
  从教师的这个提问学生可以进行以下的推理过程: 
  (1)首先意识到教师提出的是一个闭合性的问题,即可以直接回答“有”或“没有”。 
  (2)但学生清楚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网球运动。 
  (3)从而推断出教师的意图是要学生讨论有关网球这项运动的事情。 
  (4)所以根据这种语境假设,运用关联性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 
  (5)最后再详细地说明学生自己对网球运动的认识。 
  又如:在课堂上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范围很大且超出现有知识水平的问题,而解释要花去很多的时间。 
  学生:老师请讲解英语中的倒装情况? 
  教师:同学们有这种提前自学学习态度是很好的。 
  运用关联理论学生可以对教师话语进行语用推理 
  (1)学生提出了问题,希望得到正面的回答。 
  (2)老师并没有给出想要的答案,但是在课堂上老师的回答一定与提出的问题是有关联的,所以其回答一定有其他的含义。 
  (3)根据明示的话语,老师说了“提前自学”则表明这一知识点是超出大部分同学的知识范围的。“学习态度很好”则表明老师鼓励这种学习方法。 
  (4)从关联理论推导出,对于这一超范围的知识老师鼓励在课堂下进行讨论。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运用关联理论对教学话语的推倒能够使理解更加准确。 
  3.运用礼貌原则设计和优化教学话语 
  礼貌原则是由Leech在1983年提出来的。教学话语基本上是二语习得者的主要输入,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教学话语有着关键的影响。而遵循礼貌原则将使教学话语赋有艺术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推动课堂教学。 
  策略准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用疑问句式来代替祈使句式,从而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例如: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finish the work tomorrow?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