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理论学习(二)
一、题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
二、内容摘要:
一、认真解读,加强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立即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体系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成为具有创造性又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深度学习也是指学习者深层次理解、构建和迁移知识的学习状态和过程。深度学习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因此,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课题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我们就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感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开展扎实有效的深度学习。
二、深研教材,抓住核心
我们4年级教研组老师们以深研教材为抓手,把握教材的有深度。“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一种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引领。作为一名教师在解读教材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要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要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要读懂文本的编排意图,要搞清插图和提示语的作用。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深入的理解了教材,而且能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抓住核心的教学理念,渗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倡导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
处理教材有广度。解读教材不能孤立地看待各个数学知识点,而应把它放到知识系统中去解读,要善于引导学生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扩大视角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夯实基础。解读教材有深度。仔细解读就是反复钻研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仔细推敲教材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每一道习题的设计。 在深研教材的同时我们仔细研究针对教材内容挖掘适合运用信息及技术的教学环节,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让它恰到好处的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一单元认识万以上的数。我们通过课件设计让学生直观感受数位之间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在教学练习中我们将数学知识练习和科学学科相整合,练习题中向学生介绍了很多世界之最的数据,我们都一一查找相关资料的视频材料和图片材料,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点数据有直观了解,即达到数学知识练习运用的目的,又领略了世界各地风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信息,更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三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根据情境信息,我们制作了保护大天鹅的微视频,向学生展示介绍这种珍稀动物,简单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去学习就更加有动力。
三、展现过程,深化认知
深度学习是强调学习者真正参与思考,关注学习者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等。我们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深度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变成学生自身发展技能。因此,我们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可以看得到,想得出、用得上的知识技能。这样我们就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应用探索之旅,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教学中我们将问题导入学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李瑶老师执教的这节《相遇问题》的展示课中,我们设计一个的问题为学习的支点,在知识的关键处、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在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转折处,老师的一个一个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功能刺激学生感官、深化认识,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变化和现象。变静为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相遇问题》教学中,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一种较高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
课题的研究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度研究学习研究的内容有着几个方面,微视频资源库建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专递课堂的深入研究;3D打印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我们将根据研究不断的积累相关资料,在级部范围内随时随地的开展交流和研讨,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及时反思,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多学习,多思考,有效的使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每个学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练习,我们相信,把这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必然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学习是自我导向的终身的学习,掌握深度学习的方式,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