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小结(王萍)
--
发布时间:2017-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萍

 

拓展语用,活学活用
      “语用”不局限于一篇课文的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将所学应用于类似的场景中。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灵魂,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影响教学过程的方向,上述都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立足具体语境,巩固书面表达能力,重点集中于“用”。巧妙运用补白,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理解得更加全面。与掌握书面表达能力、储存有用的知识相比,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使灵魂得到升华更加能体现“语用”的独特魅力。“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望月》中对古诗词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采,其目的更在于让读者挖掘诗蕴含的意义,从而了解《望月》的中心思想。诗中之月不光是与课文标题《望月》交相呼应,更是映衬出心中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月是浓浓的乡愁,是期盼团聚的热切,是对生命的禅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对月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出了要求,还对教师设计教案设置了难度。文章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与月相关的诗歌?诗歌有何寓意?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将眼前月、诗中月、心中月结合起来理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种意境呢?以上都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揣摩之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