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研究小结(刘雅玉)
--
发布时间:2017-12-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雅玉

       一、“语用型”教学的价值指向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这已成共识。“语用型”教学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厘清了“语言”与“言语”之区别,是回归语文教学本原的必然选择。因此,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用型”教学,实际是对传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甚至语言研究的路子的改变与重建,它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

    二、“语用型”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就小学阶段而言,语言教学应侧重在语言的基础和语言的应用两个下功夫。语用能力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层次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

    三、“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

    离开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能力就根本无法形成。这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孩子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用型”教学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

    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1)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这一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

课堂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

    语用型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借助文本,感受语言特点,领悟语言规律,进而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则的前提条件下掌握根据语境使用语言的规则,即言语规则。而语言规则的获得,没有理解、感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理解、感悟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运用不能离开理解、感悟这个基础,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和感悟。

    五、“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语用型”教学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这是因为,一篇文章无非是要描述一个客观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自己的某些想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想准确地表达这些人、事、物或情,写作者自然会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所以,思想不是在言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言词中实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内容中,而且主要表现在形式中。“语用型”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为重点,但是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