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研究小结(刘雅玉)
--
发布时间:2017-12-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雅玉

     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形式。训练之所以被人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训练的机械、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因而“语用”训练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

   (1)触类旁通练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后,鼓励学生模仿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院子里得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学生写中悟读,跨越时空界限,最大可能地亲近语言文字。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学生的思考、感悟之渠一旦开掘,美妙的文字便汩汩滔滔。

   (2)独具匠心再创造。

    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创造方式主要有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运用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是应遵循课文的语境系统、意义逻辑。那些流离于课文语境、课文意义逻辑之外的改写、续写、扩写是毫无意义的。二是应遵循学生的经验系统、思维逻辑。那些超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改写、续写、扩写,只会令学生厌倦,结果适得其反。

   (3)举一反三巧迁移。

   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因为写作方法看似是一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用策略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语用因素,其实就体现了语文教育思想的改变,即语文教学是动态的言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有了语用意识,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及时捕捉到话语交流的最佳机会,丰富语文课堂的语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