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李娟)
--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娟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深度学习是相对应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下面我就谈谈促进深度学习的一些策略。

一、深度思考,挖掘文本——追问式学习

所谓追问式学习,是指师生双方对某一问题作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直抵事物本质的探问,就像“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

例如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这首诗的“诗眼”问题,和学生做过一场饶有兴味的追问式学习。

       我问:“请大家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学生答:“我认为是‘绿’字。”

       我追问:“为什么是‘绿’字,你的理由呢?”

       学生一:“因为这首诗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的景色很美。”

       学生二:“因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这个‘绿’字是他反复修改出来的。”

       学生三:“王安石先用‘到’,再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才改成‘绿’字。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成为炼字的美谈,所以‘绿’是诗眼。”

追问式学习的优点在于不浅尝辄止,而是抓住一点,做掘井式的挖掘,直至抵达问题的终点,寻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止。追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深度开发,重建文本——批判式学习

所谓批判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审视的眼光,对学习文本做出自己富有独特见解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对于“遥招手”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和参考书上都理解为小朋友远远地招手让问路人靠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走路的方向。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与诗意是南辕北辙,在教学中就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式思维。

我让学生演一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两个学生一人演路人:“喂,小朋友,请问?往杏花村怎么走?”一人演小儿,坐在湖边专心垂钓,听到有人问路,连忙招手示意路人走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如何走向杏花村。学生表演结束,我请大家思考:“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生怕说话声惊动了鱼儿,所以没有答应问路人。”

       我再启发、追问:“既然没有答应问路人,那‘遥招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恍然大悟:“是远远地摆手,不让问路人靠近,生怕惊动了水下的鱼儿。”

我顺势总结:我们读书不要迷信传统思维,惯性思维,以为“招手”就是招来的意思。我们要把词语放入特定的情景去理解,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独立思考,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