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论文)
--
发布时间:2018-01-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彩华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深度学习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钱彩华

什么是深度学习?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一、激发学生兴趣,以兴趣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说深层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处于一种厌烦的状态,他们是不能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地方,并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沉浸到学习中去,真正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环节来抓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在课文第二课时前的复习生字词语阶段中,在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时,可以用有趣的游戏来取代单纯的朗读,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教学课文时,以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为例,在教授丹顶鹤的形态美时,可以用一幅空白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为丹顶鹤涂上颜色。还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在激趣的过程中也能扩充学生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二、教学目标化繁为简,寻找切入口

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每一点都想要说明清楚,就导致了课文内容非常的分散,讲得越多,越不详细,每个知识点都是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应该突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一些花哨的形式,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空间,让一堂课做到简洁充实。要做到化繁为简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师在课文呈现的众多内容寻找到一个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种感情等等,但它要能够起到串联整篇课文的作用。以《孔繁森》一课为例,这个切入点就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切入点来深入教学,而且这个切入点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认知水品以内。多并不意味着好,只有“精”才更能够带领学生细细揣摩。

三、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2、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四、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更充足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水乡歌》(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水乡的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