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
根据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本学期对第一个研究主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进行进一步研究,形成相关深度学习策略和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一、精心设计,确保课堂充满“引力”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引力”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内涵,还要满足学生的童心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
例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一般我们教学时,都是先指导学生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再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评价,说说最赞成谁的,为什么。但是,在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这一课对三只小动物个性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三只小动物的性格,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深度学习”很有帮助。于是,我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增加了“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以及“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两个深度学习的目标,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1)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猪、小牛、小猴的眼中却是不一样的。找一找三个小动物眼中的麦子各是什么样的?(2)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是怎样处理麦子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小猪、小牛和小猴呢?他们的做法使你想到了什么呢?先自己读课文思考,再小组里讨论交流。(3)三个小动物各有可爱之处、可取之处,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除了这三种做法,你还有其他处理麦子的办法吗?(5)如果把麦子当钱的话,小猪是个有钱马上花,懂得享受的人;小牛是个有钱慢慢花,善于计划的人;小猴是个用钱去投资做生意,敢于冒险的人。你过年得到了压岁钱,会怎么处理?
不难看出,上述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有学生基于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也有自身独立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中,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因此,我想学生与生俱来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只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向“深度学习”呢?
二、巧妙点拨,促进“生本”深入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为教师,要时刻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有效的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朝深度发展,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三袋麦子》这一课在进行最后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深入思考:三个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如果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对麦子的处理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让学生放开想象翅膀,拓展延伸。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不喜欢小猴子的做法!”全班哗然!我既惊又喜!让她说明理由:“我想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了,万一遇上水灾或者干旱全没了,那咋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对呀!那还不如小猪那样吃了划算!”“那就什么也没有了!”……借此锲机,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
一会儿,各种意见精彩纷呈:“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我想可以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人一起来不可能都失败吧!而且收获肯定更多!”“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充分预设深入学习的点,精心设计各种问题,也要适时进行引导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
三、活用资源,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通过研究,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尤其在古诗教学中,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堂课时,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我带领孩子们在学校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教师想方设法,就一定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切切实实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