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路燕芬

今天,到底我们学语文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教学生语文才对呢?其实,《新课标》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是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里的见解,他还强调:要问怎样“教语文”,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样“用语文”。

  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学以致用”的好效果,我们必须得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行。离开生活的语文是“读死书”,离开语文的生活会闹出很多笑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们融合起来,就会产生奇妙的,惊人的效果。

  一、生活进入语文教学

  生活进入语文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过去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联系,这就为学生体验教材中的作者生活的感悟增加了难度。建立起学生的原认知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解决学生与文本脱节的重要手段。每每遇到这类文章,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让语文教学情境化,为学生理解文本降低坡度。或为他们播放有关当时的纪录片、电视剧;或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后让他们自主地演一演,在演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情境。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我深知我们江南的学生很难体会黄土高原上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表演情景,我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还播放了视频《安塞腰鼓》,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文本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语文教学情境化。

又如教学《草原》,我们地处南方农村,全班学生无一人见过草原,所以很难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如果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下草原的录像,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的认识,真正感受到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情景以前草原人民“群马疾驰”的情形,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了。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再现了“情景”,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语文教学还要突破课本的束缚,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例如教学《黄雀的心愿》时,我就组织了有关的活动。学习课文前,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了解现在人类破坏地球的情况。学习课文后再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调查一下身边的人是如何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的。让他们记录好调查的情况,并带上相机、手机等收集证据,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让他们去整治一下。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活动,唤醒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激励学生每人做一件实事去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最后,我们还举办了保护地球的漫画比赛和手抄报比赛……

 

  二、语文融入学生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本来汉语很难学,但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现在感觉汉语比英语容易学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善用了大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结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药物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就有多广阔。

 

  学生的生活不外乎是学校、家庭、社会,我们都要利用好当中的语文资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可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学校开展的如参观访问、重阳节赴敬老院献爱心、春游、逛街看店名,调查学语文等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自孩子呱呱落地,家庭便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