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王东)
--
发布时间:2018-01-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东

本学期,我继续学习有关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运用。我明白了什么是深度学习。第一,深度学习应该指的是“有我”的学习,也就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在思考——借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字面意思也挺合适。别忘了,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是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的情况下,被老师定义为“学习”的。第二,深度学习应该是有发现有创造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在经历学习全过程的历程中,对学习材料、对象有新的发现,有创造性的理解,而且这些发现和理解都是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学习获得的,不是别人直接给予的。第三,深度学习应该是以大千世界为背景的,在不断主动建立新的联系基础上经历的学习过程。因为联系越广,视野越开阔,思维才能越有广度和深度。第四,深度学习应该是不畏权威的学习,是有独立想法的、敢于建立自己观点的学习。依赖权威,也就是心甘情愿让别人来代替自己思考,以别人的观点为观点,这样的学习不仅没有深度,实际上是从未发生过的学习,是伪学习。

本学期,我还上了几次课题研究课。如我从众多的课文中选择了《船长》一课作为课题研究课。因为当我第一次读完这篇课文,就被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英雄行为给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哈尔威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讲,是望尘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联想起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同样的经历,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正是我们的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才挽救了船上60个人的生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备课时,我就想这样好的一篇文章,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人物,感悟做人的道理呢?我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备课时,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离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在多元解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一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总领全篇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船长?”划出你感受深的语句,用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赞美船长,做好批注。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长。教师不能以自己理解代替学生的认识。从课堂上的效果看,这样设计是成功的。学生除了认识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船长,更从字里行间认识了一位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临危不惧、勇敢镇定……的船长,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这就是多元解读,这就是有效解读。
    多元解读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意见。有学生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从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他完全可以在其他人逃生以后自己逃生,为什么一定要舍弃自己的生命呢?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尊重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一样。但我也让学生理解船长,他这样做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关,这是他所处的行业规则所决定的,这是他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否则,即使他上了岸,也会为这个社会所不容,遭这个行业所唾弃。所以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于职守。
  三、在文本补白中,引发情感共鸣。
   在教材中,有不少空白,这些空白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在课文的结尾处,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进一步走进了船长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船长的崇高品格。
    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就这样徐徐沉入了大海,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获救的人们又会对他呼唤些什么呢?此时学生走进了哈尔威船长和获救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对话,在和主人公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动情了,流泪了,他们倾吐着彼此的心声,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船长的心灵距离。

一学期即将接近尾声,希望每次研究,都有新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