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研究”在低年段语用教学研究基础上继续向中年段发展。这学期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了研究水平,使课题研究继续不断深入,并及时通过博客和网络交流研究心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中年段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乐于尝试,积极探索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加强沟通和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各位老师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各位认真备课,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课,敢干尝试, 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所提高。
1、寻找语用点。关注语文教材中,有意留下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特别是那些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的地方。筛选有一定代表性的材料。中年段课本中,能够进行写作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就选择那些在本年段写作训练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依托课堂。以课堂为依托,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思想,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反复训练,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逐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关注学段,大胆实践
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二学段的学生在初步感受书面语言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优秀语言并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他们不断模仿、积累这些典范的语言,逐步运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此时学生识字已达到1600个左右,书面表达渐渐赶上口头表达的发展。初步具有语言交往的合作意识,伙伴间言语交往能力明显发展,能倾听他人说话,能进行简单的合作讨论、开始领悟日常生活话语中某些言外之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生动形象、简洁优美、有一定节律感的语言文字比较喜欢,且阅读后复述能力也迅速发展。能初步进行词语搭配,正确使用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在书面表达时能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除了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一般的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之外,有时还会使用一些较简单的特殊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此学段学生的言语表达更关注社会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心理的社会化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对社会的向往会突然增强。其具体表现为:关注社会现象的热情增加,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增强。与他人交流的话题日益广泛。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入大量阅读、初学习作的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言语的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寻找到自己的言语榜样。心理学的研究揭示,每个孩子都在寻找自己的镜像,寻找自己模仿的对象。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也是在寻找自己模仿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好的语言、好的表达、好的习作等。
第二学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和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6.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促进形成规范良好的语感。
(一)、着力品味文本秘妙
第二学段较之第一学段,课文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特色更值得咀嚼。引导学生学习品味课文用词的就精妙、布局的精致、表达的精当、蕴含文旨的精心,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二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可或缺的焦点。
1.品味用词精妙
学生对字词有了真正深入的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恰切得体地运用于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字义的问题设计,应设在学生真正不懂之处,通过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五彩缤纷”一词怎么教?普遍的教法是:请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这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有哪些颜色?列举之后得出,这么多的颜色都在这个秋天里,所以作者送给它一个词——“五彩缤纷”。接着请学生找近义词,学生大多能说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色彩纷呈、姹紫嫣红等。教师问,课文中用哪个词好呢?学生理所当然说“五彩缤纷”好,至于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就连不少老师也是一片糊涂。实际上,这个词中学生真正不解的是“缤纷”二字,应在“缤纷”二字上设计问题:能用上“缤纷”说几个词语吗?查一查“缤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想“落叶缤纷”、“落英缤纷”的情景,体会它的动感,再知“缤纷,本指旗帜上的飘带”,“飘带”被风一吹便充满动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的动感,感悟海洋此起彼伏的动感,“你挤我碰”的动感,“频频点头”的动感,从而真正体会“五彩缤纷”具有的动感,体会它与下文具体描述的绝佳契合。
品味字词意思,体会作者用词之匠心,实际上就是在品味赏析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品味连句构段
中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着力于让学生感受连句构段的特点方法,理解语言的结构,感悟语言运用的奥秘。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文写的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看其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一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这一语段,通过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如何让学生品味连句构段的秘妙呢?
(1)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文本作个简单的修改:“罗丹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只见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和原文一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读,像贾岛一样反复念叨,实现对言语材料的充分感受。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进行比较;“这两段话在表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有了整体的梳理,再触发矛盾,将学生引向对课文内容、课文情感、课文形象的语境性的扩张、重构和创造——“把相同角度的描写放在一起,读起来不是更加清晰吗?课文为什么不这样改一改呢?”
以上两个问题,没有琐碎的内容分析,没有纯粹地谈感受感悟,而是在语境中进行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把握了单元学习重点,也扎扎实实地在体味连句构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3.品味文体特点
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质,神话有神话的特征,议论文有议论文的特色。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教学方法理应有异,应把握文体的特质。像童话,语言形象、情节生动、想象奇妙,给人启迪就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质,尤其是想象奇妙。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离奇的想象,练写童话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驰骋的想象。如《盘古开天地》一课,可引导学生发现盘古的身体倒下后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把握,又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童话就是奇妙的想象!接着,引导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写下来,从而体味奇妙想象带来的童话浪漫有趣。这样紧扣文体特点,学生每学完一种文体就会对相应文体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认识与收获,文体语言文字特点的印迹就会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之中。
4.品味个性表达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故事中为我们塑造了善良、坚毅的普罗米修斯;狠心、无情的宙斯;矛盾、无奈的太阳神;以及正义刚烈的大力神。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是一篇值得体味的好文章。
要弄清这个故事的情节,只要抓住文章中的特色语言——课文练习中提到的——我从一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情,如“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历的惩罚。”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类似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在什么情况下,谁怎么做。”像这样的语言,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是第一小节的第二句话:“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概括地说是,普罗看到人类悲惨情景,决心冒死拿取火种。通过读这句话我们可以很轻地明白普罗是那么的善良、勇敢。
第二句是课后的第三小节中的句子。概括地说是宙斯气急败坏,决定给普严历惩罚,其关键词是“气急败坏”。宙斯为何气急败坏?气急败坏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宙斯气急败坏?(派火神绑锁普罗,派鹫鹰啄食肝脏)。第三句是“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绑到主加索山上。”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只好”,为什么说“只好”?因为普罗米修斯宁死也不愿返还火种。为什么只好这么做?因为火神不敢违抗命令。大力神最后救了普罗米修斯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心里面想些什么……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神话,让神话更为丰富。
如此,让学生在阅读神话故事时细细品味文章的表达特点,有独特的阅读视角和宽广的阅读视野。
(二)、尝试语境中的表达
1.组织概括
学习语言的组织概括是中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内容。组织概括水平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下。真正会阅读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把段落读成句子,把句子读成一词一字。
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培养这一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教学《太阳》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关键词,再尝试把意思相近的归结在一起,孩子们找出课文先写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再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最后引导孩子们将找到的关键词串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即本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探究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要关注语言实践点,而不是游离文本的空发议论。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一课,有两个问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问题:(1)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中孩子们各种兴奋的表现,感悟到一是因为拿着20美元只买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担心母亲责骂;二是怕哥哥姐姐嘲笑自己小气;更重要的是担心这么普通的礼物,不能让家人高兴。(2)既然这样,那她为什么还要花么多钱买洋娃娃送给陌生小孩呢?这一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咀嚼的味道,它能把所有焦点汇集,把所有的问题激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得读书、思考、咀嚼全文,这样孩子们才能一点一点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此时,让孩子们补充金吉娅买洋娃娃前纠结的心理活动,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和运用,又在心底增添了一缕善良、体贴和温暖。中年级类似的课文不少,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品味、欣赏、揽胜,其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3.图文互化
《矛和盾的集合》借坦克发明事件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如何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表格读书思考,填写补充,然后再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复述。这个过程既理解了文本语言,读懂了“合二为一”,又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同时也训练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