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已经做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课标中的语用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指向于理解和表达。指向理解,即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密码。语言文字的密码从低到高可以分成构词、构句、构段、构篇四个等级。指向表达,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密码)的说与写。同样,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即如何构词、构句、构段与构篇。
心得体会:
就《我和祖父的园子》而言,关注了本文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趣在细节”“以事传情”“借景抒情”,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就三个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充分的理解和表达,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读写结合点”梳理提炼,并尝试建构这样一种方法结构。并在实际的推进中给人以整体感。如“趣在细节”孩子们通过三轮的组际交流(踢白菜、浇水、认稻穗)来达成这个目标。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能让很快拉近孩子们与作者的时空,使得孩子们言语思维更加的灵动,互动交流也很有很大的提升。加之文本的体裁是散文,基于“形散神聚”的表达特色。觉得整体进入,整体感知更切合,于是教师在具体的行课中能以“园中事”来整体进入,既感受到“我”的调皮自由、祖父的慈爱宽容,又对学生的整体思维、系统交流有张力和提升感。这也应景于“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掘井”和“织网”,使得教学的时空更凝练,为后期对此类文本的表达特点和后续的读写结合留下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