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本月学习了《在解读语用,转化语用中点亮语文课堂》,略有所得。
一、在研读中解析文本的语用核心
在文本解读中,解读文本核心主题、解读文本语用价值是每一个老师要有的能力。既要关注文本体裁特点,解析文本表达内容和文本表达形式的关联,剖析言语表达的密码,更要关注编者的意图。
二、在整体推进中感悟文本语用主旨
文本的体裁是散文,基于“形散神聚”的表达特色。觉得整体进入,整体感知更切合。这也应景于“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掘井”和“织网”,使得教学的时空更凝练,为后期对此类文本的表达特点和后续的读写结合留下更大的空间。
三、在有序转化中触摸语用密码
在趣读中触摸文本语言是这一类文本适切的学习方式,而有序转化更能让孩子去触摸语用密码。就《我和祖父的园子》而言,散文教学要依托文本特点,在有情趣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内容,感受园子中丰富多彩的景,园子中有趣有情的事,园子中勃勃生发的情。在有情趣的互动言说中仿照语言特点进行练说和练写,让朗读、表达和练笔融入这特定的情境中,不脱离文本,不游离语境,在无痕的润泽中解析语用的密码,运用言语的智慧,咀嚼浓浓祖孙情谊,让学生在自由快乐中增长言语素养。而不必要在感性的言说中跳出文本进行理想的梳理,再展开脱离文本的语言实践训练。在这节课中,老师很好地关注了那些诗化的语言:“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那富有童趣的语言:“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让孩子在理解中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童真和对祖父的情思,更在仿说、仿写中(表达)与文本情节相融,与作者内心相连,在内心滋养起学习文字,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学习结构。
这节鲜活的课例展示让我们认识到了日常语文教学中对语用的关注。指向“语用”就是一种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就是一次文本解读到课堂转化的过程,就是一场学生浸入到跳出的旅行。这必须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意识和胆识,只要在日常课堂中能善于尝试,改变以往重感悟,轻语用的陈旧观念。多一份慧心,不断养成挖掘和转化文本语言密码的意识;多一份执着,坚定不移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向语用。从“悟文”到“悟法”真正实现言语兼得,意味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