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课题研讨活动听课心得(李玲)
--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玲

322日下午,湟里中心小学和成章小学联合开展了“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的语文课题研讨活动,活动在湟里中心小学举行。本次课题研讨活动聆听了湟小青年教师王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6》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裴红霞老师执教的《父亲、树林和鸟》两节指导课。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感想:

一、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情有趣的教学情境。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做到有情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更能诱发他们学习新字的饱满热情。王老师用真实的动物园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可爱的动物图片,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氛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裴校长在上课伊始播放了悦耳动听的音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导入课文做铺垫。课前引导学生的说话训练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识字的规律,培养识字的习惯。

王老师不但注意每一个词语和具体事物的联系,而且特别关注词串与词串之间的关联。另外,在朗读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醒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去想与词语相对应的图像,把表面孤立的图像整合为一体。裴校长在课堂上指导书写“翎”字时,由于学生对这个字很陌生,于是裴校长借助字义和儿歌帮助学生识记,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达到了较好的识字写字效果。

三、把说话练习和理解内容相结合。

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识字,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把看图和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说话,帮助学生识字结合起来进行,以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的外貌特征。学生在说的同时便记住了它的外貌特征,这样的识字过程形象化、简单化。裴校长执教《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把“树林”“父亲”“鸟”连起来说一句话。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父亲发现了树林里有鸟。”“父亲坐在树林边听鸟歌唱。”裴校长让学生根据这三句话给课文分段,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分好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给一篇课文准确地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之前的说话训练,正好为学生分段降低了难度。所以这个环节设计巧妙,水到渠成。

    王萍老师的课在情境中规范、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通对生字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裴校长抓住课题的三个关键词,在“问题解决”“语言运用”“反思追问”中展开扎实有效的深度学习。她以丰厚的语文功底解读教材,围绕文本的独特性设计细化教学内容,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课堂行进中,不断反思、追问、层层落实目标,表达有效,激发乐趣。这两节课让我对“深度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范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