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节课题研究课,感觉培养语感,能为语用课堂搭桥梁。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把握言语之趣味,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在王老师的课中,我觉得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1、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学习了生字“鹿”,出示古今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鹿”字的演变,学生对这个字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而且牢牢记住了这个字。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已有积累,说说和“鹿”有关的成语,以及相关的故事。从课内引向课外。以后我们在课堂上也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2、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矛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王老师在课堂上重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练说“( )的XX”,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提炼出“威武勇武”“活泼机灵”。同时王老师设计写话的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王老师由“虎”引出学过的“狐假虎威”,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出“虎虎生威”“狼吞虎咽”“虎头蛇尾”等成语。
作为语文教师王老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使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语用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就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