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理论学习笔记
(1)开展教材解读研讨,引领教师课前备语言,讲究一个“准”字。
教材中的一篇篇经典文章,不是僵死的语言,而是作者与现实的对话,与读者的交流,它融进了作者的人生经验,渗透了大量的时代信息,在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语言规范、写作技巧和笔法文风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解读教材,你关注‘语用’了吗?”专题研讨,引领教师备课时,就努力体现“语用”理念,找准每篇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并着力备好,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引领教师课中教语言,体现一个“足”字。
备好语言,就为教好语言打下了基础。一般地说,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都要有语言教学的明确要求,每节课都要有语言教学的重点,要有语言教学的环节,还要有语言教学的练习。我们认为,不进行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了语言而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也不是完整、完美的语文课。为了引领老师们把语言教“足”,教好,教出成效,组织“‘语用’理念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语用’理念下的各种文体教学策略”专项研讨,同时进行名师课例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察等活动,引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切实实引领孩子学语言,用语言。要在教学中设计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的练习,设计情节分析转化为学习语言的练习,设计语言感悟转化为语言内化的练习,设计从理解语言文字想运用语言文字转化的练习……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提升孩子的语用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研讨,引领学生课外用语言,落实一个“广”字。
跟其他任何能力一样,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靠不断的“历练”。生活是语言运用的广阔天地,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组织开展主题个性作业设计研讨;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讨,选编了主题阅读手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