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大家推进两本书: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凤玲 邱冬梅著《修辞学与语文教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9-21
我感觉大两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从语用的角度解读文本很有好处。
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语文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意义的分析,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意义以及作者的实际意图,挖掘出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含有的丰富知识,使学生不仅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确有收获,而且在此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文学熏陶,得到各方面的滋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以及相互关系是研究人们的言语行为(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并探求语境的种种功能;研究话语的种种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及其相应条件等等。
我们平时在阅读中探求的“言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对文本进行细读。
语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有四个要素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说话人与听话人及对意义的相互商榷讨论,话语发生的语境和话语本身所能表示的潜在的语义的可能性。
在这个系统中,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质得到了突出,而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属性也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实际意图”属思想性方面,在语用学系统中它属于同语用主体有关的因素;“艺术魅力”及“丰富知识”属于文学性和知识性方面,在语用学系统中则属于同语境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积淀在语用的核心---话语,即课文的载体---语言文字上。
作者刻意为之的语言形式,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刻意’的语言形式”,即王尚文先生所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紧扣表达者言语的物质形式,是正确索解话语信息的关键。”在阅读中留意那些语言表达的不同寻常之处,细细品味,展开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从而加深对作者的言语意图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