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二年级语文课题组第三次课题研讨活动在二(4)班举行。本次活动,先由刘伟丽老师上了一节《晚上的“太阳”》的课题研讨课,然后全体二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研讨。这是一堂激情燃烧的又充满语文味的好课,这种好课来源于老师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来源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简洁,教学方法灵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现将成功之处归纳如下:
一.习惯培养春风化雨。“好习惯,益终生。”刘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非常重视学生读的习惯,如读书不拖音,带着自己的感情和体会读等。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在提问“化险为夷”的意思时,当学生茫然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课堂上不仔细听就会漏掉一些知识,可见认真听讲是多么的重要啊!激发学生专心听讲。
二.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刘老师将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等这些目标的设定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的前提。刘老师正是紧紧围绕这几个教学目标展开有序、扎实的教学过程的。特别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的脑海里冒出了哪些问题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渗透扎实有效。刘老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刘老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刘老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并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学生学的轻松而扎实。此外,刘老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指名朗读后,让学生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完全把学生作为主体,把主动权给了学生,课堂上孩子们兴致高昂,很是积极。
此次课题活动的开展,使课题研究更日常化,对学校语文教师立足教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体课题组成员将加倍努力,潜心研究,让课题研究在湟里中心小学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