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因情感而美丽
——记湟小语文课题组研究活动
2018年5月17日下午,湟里中心小学语文组开展了“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蒋锡凤老师执教示范课《梅花魂》。《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身处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本课中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蒋老师精心设计,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产生情感体验。《梅花魂》这篇课文是著名女作家陈慧瑛用深入灵魂的情意来抒写外祖父对祖国对故乡岁月那无可替代的爱。如何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呢?老师告诉孩子们:“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已经60年了,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文中描写外祖父教学“我”学习古诗时的片段极富有感染力,读到文中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的情境中。
二、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是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在感悟思乡情时,老师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读出老人思乡时的沉重心情。
三、启迪想象,引入情境
文中第13小节是一段表达思乡爱国情怀的话,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根据梅花实际的品质,把这种品质和爱国志士的精神联系起来,走进老人思乡爱国的情感世界。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著名诗歌《乡愁》,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
随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针对这节课,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本次课题研讨活动,语文组全体老师们明确了课题研讨的方向。老师们在这种浓郁的研讨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获着知识的喜悦。离开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将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相信,有了老师们的激情投入,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将再上新台阶。语文,因情感而美丽!
附全体语文老师听课感言:
蒋红娟老师:教学中,蒋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用巧妙的问题准确把握文章的线,让学生通过读、思、悟来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敢想敢说,促成了语文素养的养成和精神品质的熏陶。
许晓秋老师:这节课蒋老师带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深度学习,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来体会梅花魂和中国心,层层深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收获都很大。
许永伟老师:蒋老师《梅花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形式多元。且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
李娟老师:在课快要结束时,蒋老师适当地引入了一首现代的诗歌《乡愁》,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
路燕芬老师:蒋老师紧扣中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深入体会“民族魂”、“中国心”,然后通过朗读深化体验。课后设计的小练笔指向阅读后的表达,促进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刘伟莉老师:蒋老师抓住一个“魂”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外祖父浓浓的乡愁和家国情怀,一首乡愁更是把这种情怀推向高潮,相信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蒋青月老师:蒋老师在课堂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阅读《乡愁》)拓展内容,(课后写话训练),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让学习内容由薄变厚,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磁场。
周亚芬老师:教学过程中蒋老师给了学生一个“感悟和对话的课堂”。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同时,这节课中,蒋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简练,始终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了与学生的沟通,做学生的引导、促进和激励者,促使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
刘晔妍老师:蒋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思考:第十三自然段。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了梅花是不畏严寒,寒冷对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对梅花则意味着生存,而且体会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不仅如此学生还体会到了,这不仅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华儿女,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具体列举出了许多的古今我国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通过对爱国心的理解,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李春香老师:蒋老师大胆尝试,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更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由对梅花的爱上升到祖国的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后的小练笔更是情感的升华,也是体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抓手。
钱彩华老师:蒋老师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本节课蒋老师的教学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吴兰芳老师:1、回顾第一课时五件事复习导入,既复习旧知,又锻炼了记忆力。2、引导学生从爱梅入手通过对外祖父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理解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通过欣赏梅花感受梅花品质,让学生知道赞梅是赞美民族精神。3、让学生找三哭,更让学生体会老人思乡情、爱国心情。
钱春霞老师:在教学中,蒋老师那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蒋老师的评价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了有效的深度学习。
董小红老师:蒋老师在本课堂中,深入文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积极阅读文本的基础 上, 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从孩子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 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 魂,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
薛艳老师:蒋教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懂了梅花魂的魂之所在和魂之所指,通过爱图、谈图、送图,更是走进了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内心,体会到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水到渠成地理解我们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有梅花精神的人。蒋教导独辟蹊径的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赵文娟老师:蒋教导在品事入境时,放手让孩子自学:首先,蒋教导请孩子们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那件事情,多读几遍,然后划出最打动自己的语句,想想为什么它打动了你?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做好批注。在孩子们完成后,蒋教导鼓励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谈体会。
陶欢老师:蒋教导这节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应当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对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立体的,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课堂上老师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课堂因自主学习而精彩。
王东老师:今天,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高质量的一堂课。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是本课题的策略之一,蒋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内涵,围绕中心,环环紧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感悟了主题,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感情。另外,蒋老师的课堂评价比较到位,这种评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关心学生的个性;既关心结果,更关心过程,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陈惠芬老师:蒋老师借助文本,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这道理好懂,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品”一定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品”。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老师用板书中的“梅花魂——民族魂”做引子,让学生结合品花品情的过程去寻找为什么梅花能成为国的象征?在讨论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会再次读祖父赠梅的那番话,才会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学生在每一次被这些人物的感动和欣赏中,把梅花的秉性也渐渐根植在自己的内心里。
刘娟萍老师:蒋教导的课堂依托语段的教学进行片段读写一体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读写结合得天衣无缝,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