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上午第一节课,一年级语文课题组第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在一(4)班举行。本次活动,先由王彩霞老师在上了一节《静夜思》的课题研讨课,然后全体一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研讨。
在活动中,王彩霞老师根据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题,病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上课内容,精心设计语言运用环节,较好地体现了课题研究思想。本次课题研究课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我们低年级组语文老师在研讨下总结出了低年级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
1、注重语言运用环境的创设,可借助多媒体、音像、图片等手段,创设直观、生动的语言运用环境,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2、合理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内驱力,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3、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直抵文本要义,选准教学切入点,捕捉语言训练点,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语用。
(1)让学生用文本中有优美词语进行造句,引导学生造长句子,造美句子;
(2)仿写言语范式,要注意两方面:①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明确了训练的重点,就要注意训练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他们的原始知识积累少,具体表象少,对事物缺乏认识,缺乏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训练应由浅入深,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句式的印象。为此,我们把训练的过程设计为“理解、填空、造句”这三步,课文中的句子是范例。造句必须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可以让以填空的方式仿照例句说话,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②注意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同一种句式,教师应拓宽学生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学生说话内容的丰富性。如和都。可让学生从这几方面去说:谁和谁都怎么样?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形成思维定势,不会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