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研究小结(陈文瑶)
--
发布时间:2018-05-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文瑶

一、引言

学界已有共识,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语用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这就好似雕刻物品,学生是雕刻物,老师是雕刻家,而语用教学就是雕刻的工具。

何为语用教学?概括的说就是以相关的语言知识和理论为指导,把语言知识放到相关语境中来学习。

二、 语用与语言的不同

语用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讲授训练的方法,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其讲授的重点是语言知识,如发音要领、语调模式 、词形变化、语法规则、句型转换、难句分析、词义解释、遣词造句以及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等。而语用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促进知识迁移、巩固的功能训练法,以练为主,以讲解引导为辅。其训练的内容及方式,以教材选读课为例,可以是复述课文大意、归纳语篇中心思想、讨论或辩论思考题以及教师设计情景、给出标题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逻辑连贯的思想等等。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讲授者或表演者的角色,学生多是比较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或听众。在语用教学中, 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或导演的角色,学生则是主动的语言运用者或表演者。简单说,语言教学的主演是教师,而语用教学的主演是学生。

三、 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这就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即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和语用教学意识。因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课堂教学任务,如果他们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强调语境和文化,重视语言实践,学生自然就会关注这些,并受到良好的训练。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 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 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 从而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很难想象,自身语用意识不强、语用能力欠佳的教师能够培养出语用能力如何好的学生。

四、“慢脚步”与积极教学

在面对这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语用教学也要从中改变这一不良的教育方式。在语用教学方面,应让学生有更多的言语新鲜空气可以呼吸,有更多的属于他们的语文世界可以漫步,有更多的语文的自由创造可以拥有。例如,对于文本解读,就应该

学生徜徉陪同,而非老师登攀的“引领”;对于教学设计,就应该同时追寻语文的“有意思”,而非单纯基于语文的“有意义”;对于教学细节,就应该期冀等待的硕果,而非关注产出的效率。在此,教师解读文本时,既要立足于作者及自身的立场,更重要的是要移位到学生的立场来赏读文本;其次,老师要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画面的映衬、音乐的渲染,营造审美意境,“粘”住学“生的思维;再次,注意语文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定义在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程度上,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在场”状态中。 积极教学体现的是语用教学中的一种以“积极语用”为核心概念、将汉语文教育新思维探索具体落实到特定课堂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赖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依托,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语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为目标,以语用真实为选材标准和原则。也就是说,一定要尽量把真实应用中的语言现象和交际情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进行分析、解读和训练,而不仅仅是给学生呈现理想化的、经过斧凿加工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不是活的、真实的语言。

教学内容主要取自教材,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者的语用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材编写者若有了强烈的语用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语用能力培养纳入教材内容。教材编写者

和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对真实语言素材进行较为 详尽的解读,包括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境点讲和语误分析等。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才是真实使用中活的语言,也才能培养真正的语感和语用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教材之外的增补的、经过教师精心提炼的相关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六、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在知识教学中,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生命力也就在于使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意义即用法”。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正如英文里的use而不是usage。在教学职业生涯中,要交给同学的是use,而不是usage。这也就要求教师们用感情去雕刻,去授之以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