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研究小结(钱彩华)
--
发布时间:2018-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彩华

5月份研究小结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