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研究小结(吴兰芳)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探讨 “语用”离不开三要素:语境、话语、意义。脱离了语境,语文教学变成了无水之鱼,缺少了话语,语文教学根本无从谈起;忽略了意义,语文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未入人心。因此,展开小学语用探讨必须从这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保证“语用”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生动的语境 语境指的是在应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泛指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与文章内容有关,除此之外还包括在沟通、交流中包含涉及语言的很多因素。语用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文中创造的语境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印象,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望月》一课中的片段如下:“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这里为什么展开静态描写的同时又展开动态描写呢?这里想要刻画什么氛围的语境呢?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语境创造出极强的画面感,月光安详、静谧、又是隐隐约约的、跳跃的,以轻盈之笔勾勒柔美月光之美,学生自然被这迷人的月光而吸引。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通过动静结合写出了月之妩媚。
(二)调动学习的话题 在语用教学中,对话语的掌握体现在对话语方向的掌握,即对学习话题的引申。优秀的语用教学案例能够调动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目的。《《狼来了》的故事家喻户晓,就人物命运没有过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结合现实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就大大地打开了思路,充分调动学习的话题。最后的悲剧到底是谁酿成的?是小孩子的不诚信还是大人的麻木?这个故事对现实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大人,第三次听到叫声,你会怎么做?
(三)追寻语言的意义 同一句话出现在课文中不同的地方,所代表的意义可能存在某些偏差,语文语用教学的魅力体现在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具体语境,在透彻分析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将意义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