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题研讨活动教案(刘娟萍)
--
发布时间:2018-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娟萍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案

刘娟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人物对话中提示语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对话中提示语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在社会关爱他人。因为有爱,我们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因为爱而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二、你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最弱小的含义呢,说说你的理解。

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而谁又是最弱小的呢?请大家把书打开,我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四、你能找到文章中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吗?(两处)

第一处描写:1.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蔷薇花的图片,练习说话:你看到了一朵()的蔷薇花。

            3.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处描写:1.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图片,练习说话:你看到了一朵()的蔷薇花。

           3.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思考:文中为什么两处写蔷薇花?(前文为后文做铺垫,写娇艳的蔷薇花是为后文大雨中的蔷薇花娇弱无力、需要保护埋下伏笔笔,做铺垫。

五、蔷薇花为什么会变得娇弱无力了呢?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雨大的词语。(大雨如注、滂沱大雨)你还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吗?(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请大家再看书,找出描写萨沙言行的句子。他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指名读,再齐读。

六、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呢?我们应该在哪部分中找到答案呢?

七、1.简单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第一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献出爱心,勇敢地保护比自己年龄小的、比自己力气小的或者比自己身体弱的。(找同学写板书中心句)

第二句:萨沙为什么要反问妈妈?从中我们能看出萨沙怎样的心理?(不服气、不甘心做弱小者)你能读出他的不服气的口吻吗?

第三句:妈妈的回答用了反问句,你能把它变成肯定句吗?

2.分角色再次朗读对话。

3.这是一组对话形式的写作,对话中我们要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和内容。那你看看本文中的这组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有前有后,这样可以避免行文呆板。但是你再看看他们的提示语,你觉得写的怎么样?好不好?如果是你,你要怎样写这个提示语呢?4.小组合作交流提示语的内容。(出示对话填空)

5.修改后的提示语,再次朗读,体会提示语的表达意义。

.文章最后萨沙问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作者并没有接着写妈妈的回答,那么你能否替他的妈妈回答一下他呢?你应该怎样说呢?(萨沙,你是一个聪明勇敢地孩子,你不是最弱小的)

.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向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的高尚品质学习,伸出你的双手,奉献你的爱心,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甘弱小,做生活的强者。最后,请同学们挺起胸膛,握紧拳头,大声的说一句:我不是最弱小的!

.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曾经帮助弱小者的经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